冯小刚说的国际化并不是和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接触后才有的想法,他们以前就讨论过。
他拍了两部贺岁片,一部在京城,一部在美国,虽然拍摄地点不同,剧情也不相同,可主题基本上一致,都是京味电影,都是小人物在耍贫嘴,逗闷子。
那么下一部呢?
他们已经有了拍贺岁片的成功经验,要是就这么放弃非常可惜,可如果一直拍这种片子也不现实,观众总会有厌烦的一天。
该怎么创新,让观众不至于厌倦,这是他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是改变创作思路,另起炉灶,拍一个不同的题材,还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缝缝补补。
好梦公司里,大家集思广益,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思路。
有人提出明年香港回归,要不要拍一部京城人在香港的故事。
有人说现在电视上戏说历史剧挺火的,要不咱们拍一部电影版的历史喜剧。
还有人觉得应该和港台的明星合作,这样能扩大电影的影响力和观众基本,要是请了刘德桦出演,那刘德桦的歌迷和影迷肯定会看电影,这就是明星效应。
大家从影片的选材到邀请的明星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有一点可以确定,冯小刚和葛优搭档,肯定要拍喜剧片,这有票房保障,很难想象他们拍其他类型电影的结果。
葛优觉得倒不一定非要两人搭档,也可以换其他男演员来演,兴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他现在有点重复自己的感觉,拍了两部贺岁片差不多了,再拍就没激情了,都是套路,少了真诚,观众或许还会买账,进影院看电影,那恐怕更多的是一种习惯。
葛优想找个不一样的角色,能突破一下,就算是反派也无所谓。
林子轩明白葛优的心态,一个演员,尤其是优秀的演员,都不愿意重复自己。
像张国立就是这样,他演皇帝演够了,在《卧虎藏龙》里演一个混混挺开心,演的很到位和传神,他觉得演皇帝很累,演混混反而很轻松。
然而,在这个圈子里讨生活很多时候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有时候为了生计,有时候为了交情,有时候为了能保持自身的知名度,所以,张国立还会继续演皇帝,直到找到下一个能被观众接受和认可的角色。
这就是演员的不得已。
葛优在京城电影制片厂长大,从小接触的就是电影厂里的那些前辈,他学会了前辈们做人的态度,谦虚低调,也学到了前辈们对于艺术的追求。
他想演一些不一样的角色,尝试不同的戏路。
这个和国内的演艺行业有关,一般来说,在国内只有演悲剧和正剧的演员才会被称为艺术家,才被认为有深厚的表演功底。
喜剧演员往往会被看轻。
大家普遍认为喜剧演员就是逗乐,不需要怎么表演,葛优往哪儿一站,不用说话,观众就乐了,这看不出什么表演功底。
其实,想把人逗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媒体记者跟着凑热闹,每次碰到葛优,都会问这次的角色有没有突破?还演喜剧么?
专家和影评人一致认为葛优演喜剧是浪费才华,应该演几部像《活着》那样深刻的片子。
就连葛优家的老爷子都认为葛优在重复自己,提醒他要多接一些有艺术性的戏。
各种因素加在一起,让葛优犹豫起来。
是继续拍观众喜闻乐见的贺岁片,还是拍有深度的影片,这是他要考虑的问题。
以他现在的知名度,手里不缺少好剧本,也有艺术电影,至于片酬倒是好说,真遇到合心意的本子,他愿意降低片酬接戏。
不过,如果需要他继续演贺岁片的话,他也会答应,在这方面,他不怎么坚持。
作为电影公司的老板,林子轩当然希望葛优一直演贺岁片,这样才能赚钱,可他和葛优之间的交情深厚,应该让葛优尝试不同的戏路。
“尤哥,再拍一部贺岁片,凑成三部曲,明年咱们拍不用在乎票房,自己想拍的片子,我来给你写个本子。”林子轩承诺道。
葛优对林子轩很信任,就答应下来。
所谓事不过三,贺岁片拍多了,不仅观众可能不买账,导演和演员也会有想法。
林子轩和冯小刚商量过怎么改变,首先不能光拍京味电影,要照顾到全国观众,也不能光在国内争票房,还得向着国际化发展。
要是没有长远的打算,那以后好梦公司的成就有限。
他们决定再拍一部贺岁片就转型,不是说以后坚决不拍贺岁片了,而是要找到新路子。
以前拍电视剧的时候,他们也不是光拍喜剧,也拍过《京城人在纽约》这种剧集,所以,转型并不困难,关键还是剧本和演员要好。
还有一点就是加强和外界的合作,不仅是京城电影制片厂,还有港台的电影公司,国外的电影公司等等,要走出去,才会有出路。
华宜广告公司的王钟军一直在关注着好梦公司,去年《阳光灿烂的日子》和《不见不散》都取得了高票房,这两部片子背后都有林子轩的身影。
他清楚这不是巧合,那么多部国产电影,为什么只有这几部取得了高票房,很值得深思。
王钟军没有把投资都放到林子轩身上,他明白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在关注着其他的影视公司和导演,试图寻找投资的机会。
在得知好梦公司要制作第三部贺岁片的时候,他犹豫过。
这和一部电影的续集一样,续集往往都很难达到前作的水平,第三部还是葛优主演的贺岁片能不能继续取得好成绩,这是一个未知数。
在经过前两部冯氏贺岁片的铺垫后,观众有了较高的期待值,如果发现片子的质量不如预期,口碑就会下滑,直接影响到票房。
王钟军对此保持谨慎的态度,相对于电影,他更愿意投资火爆的电视剧市场。
《卧虎藏龙》这部剧集的制作接近尾声,就要在电视台播出,他很期待。
第三百零四章 市井化的江湖
在《卧虎藏龙》这个项目上,王钟军比林子轩更为上心。
这是他参与投资的第一部电视剧,想从中学到影视制作方面的经验,为华宜广告公司今后在影视圈发展打下基础。
林子轩制作过很多部电视剧,心里有底,就不那么的劳神费心。
和王钟军不同,他对这部电视剧的期望值不高。
原著的武侠小说还不被大众所熟知,李慕白和玉娇龙的人物形象还没有深入人心,观众或许都不知道这两人的来历,这时候拍出来的电视剧只是起到一种推广普及的作用。
只要能达到这种效果,他就满足了。
想要让更多的观众看到《卧虎藏龙》,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华国电视台播出。
有张纪钟导演,陈道明主演,林子轩制作的电视剧,质量上有保障,思想内容上没问题,想在华国电视台播出并不困难。
他们在台里都有关系,关键是在华国电视台的哪个频道,哪个时段播出。
这主要是看台里面的意思,愿不愿意推广武侠片。
华国电视台总能起到引领带头的作用,能带动不同类型电视剧的创作风潮。
它播出《渴望》,都市情感剧火了,播出《编辑部的故事》,情景喜剧火了,播出《戏说潜隆》,戏说历史剧一拍就是好几年。
这就是国家级电视台的影响力。
当然,不是说所有在华国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都能大火,真正引起轰动和热议的剧集就那么几部,主要还是看电视剧的质量,以及能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
电视台只是一个播出平台,百姓才是最终的评委。
各地的电视剧制作单位都盯着华国电视台,想从中了解观众的喜好。
华国电视台作为国家级媒体,在选择播出电视剧方面有很多的限制。
比如某一年是解放战争胜利多少周年,就会播出大量战争题材的电视剧,今年和明年表现香港回归,或者一国两制的片子,很容易在综合频道的黄金档播出。
这几年,华国电视台开通的频道数目越来越多。
今年一月份,第八频道面向全国各地播出,这个频道叫做文艺频道,以播放电视剧为主。
林子轩打算把《卧虎藏龙》放到华国电视台刚开播的第八频道播出,目前第八频道的播出资源不多,应该能争取到晚上八点的黄金档。
除了华国电视台,以艺术中心和各地电视台的关系,把《卧虎藏龙》推销出去不成问题。
所以,他不担心能不能收回成本,他在乎的是这部电视剧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
《卧虎藏龙》前传拍摄的筹备工作已经在进行之中,在此之前,林子轩让张纪钟带着武术指导到香港一趟,和香港的同行交流经验。
目的就是怎么把武戏拍的更好看。
内地的武侠剧在人文和场景上更胜一筹,但在武打动作和节奏把握上不行。
这么说吧,内地的武侠剧太过注重文戏,给观众冗长拖拉的感觉,不够利索。
香港的武侠剧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一段打戏,每一集里基本上都会有两到三场打戏,这种安排迎合了观众的需求。
观众看武侠剧不是看两个人在哪儿啰里啰唆的讲道理,而是想看打来打去的镜头。
既然观众爱看打戏,那为什么不增加大量的打戏呢,从头打到尾不是更好,观众看的爽,收视率一定会高。
这牵扯到投资的问题。
拍文戏就是几个人在哪儿对话,花钱少,拍武戏需要大量的准备,武打道具啊,替身啊,万一有人受伤还要治疗,耽误时间不说,这都需要花钱。
即便是香港的剧组也不愿意拍大量的武戏,所以掌握其中的节奏很重要。
林子轩安排张纪钟到香港交流是为了提高第二部电视剧的整体制作水平,在武侠剧这方面,咱们不妄自菲薄,也不能认为自己拍的就好。
对香港武侠剧好的方面要学习,如此才能有所提高。
《卧虎藏龙》的前传有三十集,讲的是李慕白、俞秀莲和孟思昭三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古今传奇》上还没有连载完,不过剧本已经出来了。
小说和剧本不同。
小说中不会有那么多的对话,更多的是心理描写,剧本为了让观众看明白,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就需要大量的对话进行解释。
总不能一直使用旁白解说吧,那样观众容易出戏。
林子轩只要给出故事大纲和人物谱系,编剧就能把剧本给写出来,不一定要和小说完全一致,可以自由发挥。
随着《卧虎藏龙》前传的连载,读者对于这个江湖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这个江湖和港台武侠小说中的江湖略有差异,更为市井化和世俗化。
或者说是平民武侠。
在港台的武侠小说中,大侠往往是孤傲的,生活在离平常人很远的地方,帮派都很厉害,甚至凌驾于官府之上,谋杀官员在武林人士看来是正常现象。
但在《卧虎藏龙》这个系列的武侠小说里,武林人士并没有脱离日常生活,学武功只是为了讨生活,比如俞秀莲就是依靠走镖为生。
小说中也有帮派,但这个帮派并不算强大,他们要生活就要处理好和官府的关系。
官府和权贵同样会结交江湖人士,两者的关系相当融洽,而不是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