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体的报道上看,绝大多数都是批评和指责的声音,有一种墙倒众人推的架势。
林子轩和刘晓庆是朋友,好梦公司的第一张合影上就有刘晓庆的身影,记者自然非常想知道林子轩的态度。
在香港就有记者问过这个问题,林子轩以不了解事情经过避而不答。
实际上,他和姜文等人通过电话,商讨解决的办法,这时候还在调查阶段,补交税款没有问题,就看最后的判决了。
陈常乐送林子轩来到酒店,稍事休息,约了晚上一起吃饭。
“晚上还有公司的导演和演员,有不少女演员可是冲着你来的,她们都想成为第二个刘滔。”陈常乐玩笑道。
刘滔因为参加饭局被林子轩看中,获得出演《白蛇传》女主角的机会,从而从小配角一跃成为一线女星。
这件事在粤省娱乐圈广为人知,有不少版本,其中不乏带有暧昧的传言。
林子轩在国内娱乐圈的地位越来越高,对于底层的小演员来说有点高不可攀,能有机会接触这个层次,绝不会错过。
兴许,就会被看中,走上一条光明大道。
演员想要成名,既要看实力,也要看机遇,既要自身奋斗,也要有人帮扶,只不过越来越多的演员选择了走捷径,忽视了自身的提升。
这样即便一时走红,也难以长久。
果不其然,在晚上的饭局上,有些女演员颇为热情,试图吸引林子轩的注目。
这就是娱乐圈,一个充满名利诱惑的地方。
第七百八十一章 新天地
白云宾馆的套房内,林子轩和陈常乐坐在玻璃窗旁的沙发上,喝着清茶,望着窗外灯火辉煌的花城。
从高处俯瞰一座城市的夜景,一条条道路在不停的流动,一幢幢楼房在不断的闪烁,这就是万家灯火。
看得久了,就会觉得这座城市像是活着一样。
陈常乐是本地人,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眼看着花城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带来了无数的机遇,一大批人从中受益,走上了先富的道路,成为老百姓口中的富豪,他是其中之一。
越是如此,他越担心回到过去,甚至是更糟。
这几年,由于经济犯罪锒铛入狱的企业家不在少数,以前各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还能钻空子,往后越来越难了。
或许是自己的年纪大了,胆子小了,陈常乐这么想着。
“陈哥,这件事重视是应该的,不过呢,也别自己吓自己,只要不是故意偷税漏税,数额不大,补交就完事了。”林子轩安慰道,“当然,也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咱们正正经经做生意,身正不怕影子歪。”
“林老弟说的是,这不是各种消息传来传去的,不知道真假,心里没底嘛,今后就像你说的,公司管理要正规化,不能再耍小聪明了。”陈常乐附和道。
林子轩明白陈常乐的公司恐怕是有点问题,却没有说破。
这是民营企业的通病了,国内的民营企业往往是老总制,一言堂,粗暴管理。
在创业初期,由老总带头,亲自上阵,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摊子铺开后,如果老总还是一手抓,不放权,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就拿偷税漏税来说,只要老总允许了,公司就没有人反对。
只有引入现代化的管理体制,权利互相制约,才可能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林子轩只是随口提了提,他相信以陈常乐的精明应该能妥善解决隐患,陈常乐毕竟在粤省经营多年,人脉不可小觑。
他这次主要是和陈常乐聊聊今后的发展。
林子轩知道陈常乐想把主题公园项目放到花城,每个人都有私心,这很正常,不过花城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他邀请陈常乐六月底到美国参观迪士尼乐园,选址的问题到时候再谈。
“陈哥,你觉得粤省的娱乐产业以后会怎么样?”林子轩探问道。
“这个题目太大,我可说不好,总不会一直糟糕下去吧。”陈常乐苦笑道。
“总局打算加强香港和内地在影视产业上的合作,今后合拍片肯定会增多,我觉得粤省能在其中起到不小的作用,这是一个好机会。”林子轩直说道。
粤省和香港在地缘和文化上有共同点,可以作为桥梁和纽带。
九十年代初期,粤省是全国流行文化的前沿阵地,是流行歌手的聚居地,制作的电视剧造成全国轰动。
流行和时尚成为粤省娱乐产业的主要特点。
然而,现在大家的眼光高了,眼界宽了,流行文化看的是东京、巴黎和纽约,就连沪城和京城也成了时尚中心。
粤省需要重新定位,进行角色转变。
引领潮流已经不可能了,却可以加入到大潮中,起到辅助的作用。
香港电影人对内地不熟悉,如果有人从中牵线搭桥,提供资金和人脉方面的帮助,同样能获得不菲的收益。
香港电影人北上对粤省来说是一次不错的机遇,就看能不能抓住了。
林子轩有意把好梦公司和香港电影人的合作事宜交由陈常乐打理,香港的文隽是一个人选,他还需要一个知根知底的内地人做帮手。
陈常乐熟悉香港娱乐圈,交流和把关都没问题。
如果他有足够的野心,完全可以成为香港大导演和大明星的代理,即便没有那么大野心,也能赚得盆满钵满。
林子轩把陈常乐拉进来一方面是两人有这份交情。
另一方面陈常乐的背景适合做这件事,香港和内地的合作肯定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有了陈常乐的居中协调,给双方留有余地。
到时候好梦公司只要挑选合适的影视项目,省时省力。
当然,他能看到的机会别人也可能看到,最终的结果如何,还是要看陈常乐的决心和能力,抓住了就是一片新天地。
“我试试看吧,香港人一个个眼高于顶,可不好打交道。”陈常乐考虑道。
这是实情,正因为如此,林子轩才不想在这方面耗费太多精力。
在花城待了两天,林子轩返回京城,京城的演艺圈很热闹。
“刘姐的精神状态不太好,一会儿说自己被陷害了,一会儿又担心会不会被枪毙,还说要报仇什么的。”慕姗姗叹息道,“一大群记者和要债的人堵在门口,玫瑰园的管理方让她想办法,不能影响其他的住户,最好是尽快搬走。”
刘晓庆处在调查阶段,虽然公司被查封,资产被冻结,不过还能住在房子里。
玫瑰园别墅区是京城三大别墅区之一,住户们非富即贵。
事情发生后,慕姗姗让公司的人去看过刘晓庆,记者太多,她不好亲自过去。
记者们还好说,他们要的是新闻。
债主们可不好打发,这些债主多是投资商和广告商,刘晓庆出了事,合同无法履行,算是毁约,他们自然要求赔偿。
仗义一点的人只要原价赔偿即可,那些落井下石的甚至索要三到五倍的赔偿。
光是这些款项就高达上千万,刘晓庆的公司还投拍了电视剧,没有资金支持剧组只能解散,林林总总,估计要好几千万。
刘晓庆自己都不清楚,她平时不看账本,公司的管理都是家里的亲戚。
只能说一个不靠谱的老板找了一群不靠谱的手下开了一间不靠谱的公司。
这么不靠谱的公司之所以能撑下来完全依靠刘晓庆的名气,投资商愿意掏钱,他们觉得刘晓庆能为他们赚钱。
明星开公司的模式并不少见,但一个好演员不一定是一个好老板。
在明星的光环下掩盖了很多的问题,一旦败露往往触目惊心。
林子轩没有替刘晓庆平事儿的想法,几千万的烂账怎么算,还是让法院来管的好,朋友义气不是这么讲的。
“咱们帮刘姐联系个好律师,这个案子估计一时半会消停不了,看看再说吧。”林子轩决定道。
第七百八十二章 时间的味道
五月一日晚上十点,华国电视台的科教频道播出了一部纪录片,叫做《舌尖上的华国》,每集五十分钟,总共七集。
此时没有专门的纪录片频道,纪录片一般划归到科教频道。
《舌尖上的华国》由姗姗文化投资五百万人民币,历时一年制作完成,一集的制作费用在六十万左右,全程使用高清摄像机拍摄。
这在国内的纪录片领域还不多见。
这部纪录片出来后有圈内人不解,这么拍能收回成本么?
大家普遍认为国内不存在纪录片的消费市场,也没有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
在西方国家,纪录片一般是由相应的基金会出资拍摄,而在国内则是由华国电视台这样的官方机构以半行政的力量主导。
或者说,制作纪录片是为了宣传需要,而不是为了赚钱。
姗姗文化属于民营公司,不是公益性质的企业,投资这么大肯定会赔钱。
这是事实,林子轩也无法改变,他要的是好口碑,着眼于未来。
《舌尖上的华国》在没有大规模宣传的情况下播出,收视率可想而知,观众不爱看纪录片,总不能强制吧。
任何风潮都不是突然出现的,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五一假期,七天时间一晃而过。
七集纪录片播完,观众的反响不大。
在纪录片的专业圈子里倒是引起了热议,他们从技术和内容两方面进行讨论,高清摄像机拍出来的画面色彩鲜艳饱满,充满了生机。
技术的革新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对于纪录片行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DV摄像机的流行让拍摄纪录片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但在专业的圈子里,他们对画面更为挑剔,高清摄像机满足了这种需求。
在内容上,以往的纪录片题材宏大,只是作为一种宣传工具,像是长江大河,古老的宫殿,历史的沧桑等等。
《舌尖上的华国》从细节入手,平常的饮食,平常的生活,细碎而真实。
天南海北,一年四季,日复一日,既是美食也是生活。
这改变了大家对国产纪录片的看法,宏大的叙事,细微的人生,纪录片也可以这么细致入微,精致玲珑。
最后,他们认为姗姗文化太奢侈了,不过看到总策划和总监制也就释然了。
慕姗姗是总策划,林晓玲是总监制,这两人在纪录片的圈子里有一定的名气。
慕姗姗早年在纽约拍过一部反映华人生活的纪录片,林晓玲也是靠拍纪录片起家的,还拿过纪录片的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