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人家不差钱,姗姗文化在电视节目制作领域名气很大。
《华国之声》每年上亿的广告收入,还有长盛不衰的《姗姗访谈录》,以及旗下的音乐公司,公司的总资产高达一亿五千万。
尤其是和京城电视台达成长期的战略合作后,借助京城电视台的播出平台,姗姗文化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所以,慕姗姗和林晓玲拿出五百万拍一部纪录片也没什么稀奇。
再说,这部片子拍的确实有水准,至少为国产纪录片提供了新思路。
圈子内的讨论很难影响到普通的观众,毕竟纪录片在国内不受重视,当然不是说一点反响没有,只是不够集中,没有爆发。
林子轩知道想让《舌尖上的华国》走红,通过网络传播是最好的办法。
不过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他不可能即刻在网上提供视频资源的下载,这和影碟的销售将产生直接的冲突。
只有等到正版影碟销售一段时间,才能在网上发布资源。
还有个办法,让好梦公司的演员集体推荐这部纪录片,也能起到效果,这是影视剧的宣传套路,不一定适用于纪录片。
林子轩觉得纪录片不适合炒作,它需要的是时间上的沉淀。
在国外,一部纪录片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摄影师为了捕捉到一个精彩的镜头会等上一两个月。
纪录的不仅是画面,还有时间。
这是一份需要耐心的工作,真正的沉浸下来,技术和内容只是表面,更重要的是其中传达出的精神内涵。
《舌尖上的华国》既有技术又有内容,还带着传统文化的韵味。
好的东西总会有它自身的价值,炒作会显得浮躁,或许能吸引广告商,走上商业化的成功模式。
不过等到制作第二季的时候,难免会受到商业化的影响。
人心一旦浮躁,就很难做出好的作品。
听起来似乎很矛盾,一方面想要纪录片赚钱,走商业化模式,只有挣了钱,才能让纪录片这个行业发展起来。
另一方面又担心挣钱后大家心里浮躁,为了赚钱粗制滥造。
仔细想想一点都不矛盾,这种情况在国内随处可见,说到底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心态出了问题。
愿意脚踏实地干活的人越来越少,走捷径的人越来越多,社会的风气改变了。
林子轩不是不愿意炒作,只是觉得顺其自然比较好,至于如何处理《舌尖上的华国》,他有着自己的打算,就是向国外推广。
一方面收回成本,另一方面宣传华国的饮食文化。
林晓玲在国际上有些名气,纪录片的品质不错,美食是全世界共通的语言,只要多参加一些电影节,总会有所收获。
电影节不光是为了评奖,也是为影片交易提供的一个平台。
林晓玲将带着《舌尖上的华国》参加于五月下旬举办的戛纳电影节。
林子轩还打算走高层路线,国家宣传部门每年都有重点向外推介的影视项目,这些项目主要起到宣传华国文化的作用。
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会向外国领导人赠送小礼物,有一份礼物清单。
包括茶叶、丝绸和瓷器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小物件。
按照规定,国家领导人出访,赠礼不得超过五千块人民币,副总理和国务委员级别的领导人出访,赠礼限制在三千块人民币以内。
这份礼物清单也叫做国礼后备库,为了充实后备库,国礼司的工作人员每年都会在全国各地挑选价廉物美的小礼品。
《小雪的大冒险》就进入过这份清单,成为领导人访问英国时的必备品。
国家推销才是真正高端的推销方式。
第七百八十三章 欢送会
京城电视艺术中心的小礼堂,正在举办一场欢送会。
李虹正式退休,离开这个她工作了十余年的地方,她是中心的第一任领导,是这家企业的开创者。
林子轩和慕姗姗坐在礼堂内,身边还有冯小刚、葛优、张国立和赵宝刚等人。
现场来了不少从艺术中心走出去的演职人员,这十年来中心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影视制作人员,也出了很多的明星大腕。
可以说,艺术中心引领和见证了华国电视剧行业的发展历程。
礼堂现场星光熠熠,堪比金莺奖的颁奖典礼。
艺术中心的接任领导原本想办的更盛大一些,李虹没有同意,她是要退休的人了,不在乎那些虚头巴脑的形式。
大家一起见见面,聊聊天就挺好。
她虽然这么想,可其他人不能这么办,不然有不尊重老领导的嫌疑。
最后决定在这座小礼堂举行欢送会,畅谈过去,追忆往昔,为李虹在艺术中心的工作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台上一位早期跟着李虹的职工正在回忆当初创业的艰辛。
“刚开始那会儿中心没有办公室,就在华国电视台对付着,几个人挤在一块儿,转个身都能碰面,用器材都要抢,那时拍摄器材紧张,华国电视台也不富裕,就那么咱们照样拍出了《编辑部的故事》。”老职工讲述道。
礼堂内响起热烈的掌声。
十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作为华国电视台制播分离的一次新尝试,李虹拿着一百万创立了艺术中心。
不能说是一穷二白,但条件的确艰苦。
在制作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十几个人,一辆破旧的面包车,一间冬冷夏热的摄影棚,拍摄出一部部经典的电视剧。
当年的那些人有的离开了,有的退休了,那些记忆也随之被尘封,不再鲜活。
“后来中心搬去了四季青公社,租了一个院子,两排小平房,由于院子小,冬天烧锅炉的煤块都堆放在两排平房之间的过道上,走路都要侧着身子,不小心就碰一身的煤灰。”老职工回忆道,“现在咱们的条件好多了,盖起了办公楼,分了房子,机器也换代了,真是不敢想啊。”
他们这代电视人属于开荒的一代,吃苦耐劳。
如今国产电视剧进入到了兴盛时期,他们退休了,没赶上好时候,也可以说他们经历了最美好的时光。
现在虽然制作条件好了,资金充足了,不过同时烂片也多了。
没有钱的时候,无论剧组的工作人员还是演员都会精心准备,浪费不起。
一个剧本打磨无数遍,精益求精,不需要现场改动,演员没日没夜的排练,就为了在实拍时有最佳的状态。
那时的演员就是在拼,互相较劲,偷懒的、准备不好的演员会被人瞧不起。
如今时代不同了。
从“艰苦朴素”到“一切向钱看”,市场经济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家的心态自然发生了变化。
从前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冯小刚走上台,回顾了自己在艺术中心的生活。
他在艺术中心完成了职业生涯的蜕变,从一名普通的美工师走上了导演之路。
“我要感谢老领导对我的信任,把执导《京城人在纽约》的重任交给了一个新手导演,那是我独立执导的第一部戏,那么大的投资,我当时就想绝不能辜负领导对我的信任,要是拍砸了,我就呆在美国不回来了。”冯小刚玩笑道。
在林子轩的极力推荐下,冯小刚成了《京城人在纽约》的导演。
李虹是艺术中心的领导,给予了很大的支持,那是第一部在国外取景的国产电视剧,让冯小刚一跃成为著名的电视剧导演。
“可以说,没有在艺术中心的成长,就没有我现在的成绩。”冯小刚感触道。
接下来,葛优、张国立和赵宝刚等人纷纷上台发言。
从艺术中心走出去的明星大腕们,以他们的成就最高,成了国内影视行业的领军人物,分量极重。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艺术中心才有了过去的辉煌。
林子轩没有上台,他和李虹的关系不适合在台上发言,这个欢送会的主题主要是赞颂李虹的业绩。
有人说的露骨一点,有人含蓄一点,大致意思相同。
林子轩要是上去吹捧一番,就有点肉麻了,他和慕姗姗在台下安心的做观众。
即便如此,大家也不会忽视他的存在,谁都知道艺术中心早期的辉煌和他有着直接的关系,他是不可或缺的人物。
李虹最大的成就或许就是发掘了林子轩。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李虹有任人唯亲的嫌疑。
不过这种事背后说说就行了,现在李虹退休了,林子轩也成了影视圈的重量级人物,这就成了一段佳话。
欢送会的尾声,李虹做了总结。
对于这个自己一手打造的企业,她有感情,有不舍,艺术中心在她手里壮大,同时也存在着隐患。
艺术中心这几年在影视剧方面创新不足,制作水准下降,在同行里位于中流。
早年的冲劲已经消磨殆尽,保守和僵化的思想严重,这是体制的弊端,和民营企业的活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别看今天礼堂内这么热闹,那是大家给她面子。
一旦她退了休,林子轩和赵宝刚等人和艺术中心的情分就淡了,艺术中心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她没有把握。
站在台上,望着礼堂内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李虹不由得一阵恍惚。
她的时代结束了。
在回去的路上,林子轩开车,李虹和慕姗姗坐在后面,看得出李虹的情绪不太好,这叫做离退休综合症。
尤其是身处领导岗位,刚退休总觉得好多事情放不下,不放心。
其实这个世界离了谁都照样运转,只是不习惯没事做的日子。
车子驶进胡同,刚打开门,一条小狗跑了过来,小雪跟在小狗后面。
看到外孙女,李虹的心情好了起来,她有充足的时间陪着小雪了,生活总是要继续下去,以后的路还很长。
第七百八十四章 告别
李虹的退休在外界没有引起太大的震动,只有官方性质的媒体上有几篇稿子,简单回顾了李虹的生平。
她负责行政工作,不是大导演和大明星,娱乐媒体不怎么关注。
但在电视行业的圈子里反响不小,李虹可是九十年代电视圈里的风云人物,从她的履历中就能看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