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同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历史同人)诸朝看我直播乡村生活日常_分节阅读_第83节
小说作者:南风不尽   小说类别:同人小说   内容大小:753 KB   上传时间:2024-08-14 11:14:48

  【最矛盾的事情也出现了,在野史中登基之前就看透藩王政策对国家社稷存在弊端的建文帝,却在大张旗鼓削藩、对自家叔叔痛下杀手的同时,将自己的弟弟们全部封为了亲王。

  其中他的三弟朱允熥还被封为吴王,完全将朱元璋藩王不得封江南钱粮重地的规定抛诸脑后了。所以,他真的是看到了藩王政策对中央集权的阻碍与不利影响吗?或许纯粹就是看叔叔们在边塞有人望有兵权,会威胁到他的帝位稳当而已吧。

  反正对于建文帝而言,现在叔叔中的软柿子都捏完了,他即将准备把矛头指向“首恶”朱棣了。

  朱棣为什么会成为首恶呢?其实在早期,燕王却是塞王里不大显眼的那个,甚至在朱元璋面前的存在感还没秦、晋二王多。】

  听到朱允炆将弟弟封为吴王,这下可彻底惹怒了朱元璋,他扭头就指着朱标道:“削藩削个屁?他是真想削藩吗?简直顾头不顾腚!此庸才与徽钦二帝何异?简直昏聩无比!日后若是出生,直接溺死或是移出宗庙送去百姓家过活,你自个选一个。”

  朱标也对这个还未降临世间的儿子充满了复杂的心情,父亲暴怒,他不好在人前顶撞,只得低头称是。

  【讲完靖难前的朱允炆,咱们再来看看靖难之前的燕王殿下。

  我们都知道清康熙帝对儿子们的教育是出了名的卷,但其实朱元璋也不遑多让,还没打完天下,战火纷飞之时,他便为诸皇子到处寻访隐世大儒,就算绑也要绑到应天给儿子们当老师,他不仅选择了彦良与陈南宾等皆宿儒老生教导诸王,本人也经常使用棍棒教育儿子,火气上来,屡屡要经马皇后与朱标拉扯劝说才息怒停手。】

  顶着儿子们隐含谴责的目光,朱元璋再次尴尬地揉了揉鼻子:“正所谓不打不成器,这不都是为了你们这群龟儿好!”

  说完心里还一阵不高兴:怎么那清朝的康熙,老是跟咱比较?咋,他自个没有祖宗可以效仿吗?

  真讨厌!

  【朱元璋还很重视儿子们军事和体察民情等方面的教育,一心希望他们都能成为“藩屏国家,御侮防患”的支柱。

  洪武八年十月,他曾命太子与诸王出游中都,以讲武事。第二年二月,朱元璋考虑到秦、晋、燕等年长的藩王将要就藩,便让他们先往凤阳观祖宗肇基之地,伸知王业所由兴。”之后,太子与诸王虽有时被召回京师,但直到就藩前,基本上是常住凤阳了。

  那对朱棣而言,那一定是一段难得的快乐时光吧?没有老爹的耳听面命,没有儒生老师叽叽歪歪,他远离皇宫内院,像风一样自由地生长在民间乡野之中,后来朱棣回忆这一段生活时,不无感慨地说“肤少时尝居凤阳,民间细事,无不究知。”

  可惜,朱元璋对儿子的一片苦心,年长些的秦王、晋王只怕是都没有领会,日后是一个赛一个的荒唐无度;一个赛一个的残暴不仁;唯有朱棣没有长歪。】

  朱元璋死亡凝视的目光立刻投在了朱樉与朱棡身上,顺带将腰上的玉带解了下来,在手背上绕了绕,眼见就要当马鞭甩在他们俩身上了:“你们两个,日后再敢做不法事,别怪爹心狠!”

  得,仙迹提他们了,但全都不是好话啊!

  刚刚还胡咧咧的朱樉顿时噤声,与朱棡一起点头如捣蒜。

  【虽然朱棣登基之后肉麻兮兮地修改《明太祖实录》,非要说自己才是朱元璋最爱的儿子,但咱们都知道,朱棣在这时候却不过是诸王中最普通的一个,储君已定,他并不居长,论军事才能,秦王、晋王也已较他更早崭露头角,他在朱元璋心中,只是一个普通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儿子罢了。】

  听到此,那朱允炆为众人带来的阴霾也因朱棣这件莫名叫人发笑的小事而散去,朱元璋无语地瞟了眼满脸通红的朱棣,忍了又忍才说:“爹对你们这些龟儿,心都是一样的,你……你何必计较这个?你……你这不是画蛇添足吗?”

  朱标以拳抵唇,很努力地忍着没笑。

  朱棣:“……”

  他怎么知道自己日后会干出这种事?

  朱元璋说完又生气地指着朱棣骂道:“还有,史书是能乱改的吗?你这什么臭毛病!怪不得后人说明史前后矛盾,为了能追查历史都预备要开你的陵墓了,原来这根结就在你自个身上!自作孽!”

  “儿子错了。”朱棣只好低头认错,心里却不服气:这里面肯定有原因,否则他怎么会无缘无故这么做?

  定然是那些腐儒看不惯他造反,胡乱骂他!

  明永乐年间,永乐帝面皮早已经练出来了,理直气壮道:“这都是底下的臣子爱戴朕,非要这么写,朕早已劝过,他们非是不听。”顿了顿,又道:“说起来,这也不算胡改瞎改,爹爱我,我也爱爹,史书里这条没写明白,补充完善也实属正常。”

  在场的起居注郎官:“……”

  皇爷此等不要脸的话还是不记了吧?

  【就这样,朱棣在京城随大流受过严格的儒家教育和亲爹的棍棒教育,又跟太子哥哥一起到凤阳体验过民生,偶尔以小兵身份随军出征,朱棣就这样充实地生活到洪武十三年三月。

  这年他已经二十一岁,他带着老爹给他的五千七百七十人护卫军士以及一位名为姚广孝的僧人就藩北平。诸王初封时,朱元璋都会为他们选一名僧人加以辅佐,而朱元璋随机分给朱棣的这个和尚,咱们可得着重在此画个记号!先按下不表,后面再提。】

  在这个时空,朱元璋还没因马皇后去世而招揽天下高僧,让他们陪儿子们去藩地为马皇后诵经荐福,但元朝与明初的和尚都不是简单的和尚,也不是只知道吃斋念佛不问世事的人。

  为避元朝之乱,元末明初有很多精通儒法、饱读诗书的汉人出家为僧,以求活路。因此直到明初,这些和尚的学问都很高,这一点,当过和尚的朱元璋十分了解——他此时就已经开始选拔通晓儒学的和尚到礼部参加考试了,学问渊博的还会授予他们官职。

  所以为儿子选个和尚老师,也很正常。

  但不正常的是仙迹提到这个和尚时的口吻……

  朱元璋便敏锐地感觉不对劲,眯起眼:“嗯?此人怕不是日后鼓动你造反的罪魁祸首吧?”

  察觉到老爹心情变坏的朱棣赶紧躲到大哥朱标身后去。

  他现在不认识那个和尚,他是无辜的啊!

  【朱棣便这样挥别了爹娘、大哥与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南京,将与比他更早就藩的秦晋二王一同肩负起戍守边疆的重任。

  这时候因其他弟弟还小,朱元璋时期九大塞王的格局尚未形成,边境上戍守边疆的除了徐达、傅友德、冯胜、蓝玉等元勋宿将,暂时只有秦、晋、燕三王。

  当秦晋二王在自家封地为非作歹、折磨百姓的时候,似乎只有年纪最小、最不受重视的燕王牢牢记住了老爹“岁训将练兵,周视封疆,作军器必精良,以固边围。”的谕令。

  他将全部的才略与努力都挥洒在这一片自古多侠士的燕地上,如饥似渴地学习各位开国大将的战术打法,几乎不间断地用兵锋与鲜血打磨自己的意志,飞快地成长了起来。

  当秦王朱樉在陕西大兴土木、兴建亭台享乐时;而朱棣正随傅友德、赵庸、曹兴等大将挥师出古北口,这是朱元璋第一次允许他正式参与北征的军事活动。

  这一战,晋王、还有比朱棣晚两年就藩青州的弟弟齐王也参战了,本应挑大梁的晋王却未与敌相遇,不战而还;而齐王年纪轻,率兵马听从朱棣节制,因此这一战,也是朱棣正式进入朱元璋视野的一战,让远在京城的老爹刮目相看。

  他以投降的蒙古人晃忽儿为向导,深人北方,直抵乃儿不花所驻地迩都。当时天降大雪,有的将领畏雪欲止。朱棣却认为乘雪速进可以出奇制胜,于是说服诸将,坚持挥军进发。

  这一点也与后来靖难之役时遥相呼应了——朱棣在人才方面的运道显然没有朱元璋那么好,他手下的将领大多都才干平平,总是无法第一时间明了他的战术思想,每次都需要朱棣循循善诱、谆谆教导才能勉强发挥作用。】

  “你们两个畜生,日后到了封地怕不是整日鱼肉百姓,才会招致仙迹如此痛骂!”朱元璋一边狠狠鞭打朱樉、朱棡,一边分外无语:如此听起来,老四麾下并没有什么将才,他更不能理解老四是怎么打下南京的了,该不会是搞暗杀吧?

  朱棣:“……”他怎么那么惨?

  【到达迄都后,他先派指挥观童去劝降,继之以兵,用武力加怀柔的办法使乃儿不花投降。于是没有造成很大的损失,便“悉收其部落及马驼牛羊而还”,这种武力加怀柔的办法,后来也成为朱棣即位后对边疆各族的主要控制策略:先用大棒子抡晕,再塞个大枣。

  这次出征,对朱棣地位的变化是极为有利的。朱元璋见到捷报时,高兴地对群臣说“清沙漠者,燕王也。联无北顾之优矣重”并派人运钞一百万锭赐朱棣。

  朱棣则一分钱没留,把这些赏钞全部赏给了有功的将士。

  虽然朱元璋的宝钞如废纸,也值不得什么钱,但蚊子腿也是肉,尤其这份愿意与将士同生共死、共富贵的心,还是很宝贵的。

  而与朱棣同时出师北征的晋王,早在出师前,便得到了朱元璋赏赐的一百万锭钞——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朱棣在朱元璋心中分量是不如晋王的,虽然晋王朱棡残暴,但老朱对这个儿子还是偏爱得很。】

  朱元璋先是为不中用的老三一气,继而为自己的宝钞被侮辱大怒:“什么叫废纸?那是咱的宝钞!宝!钞!可恶!”

  朱棣则在朱标身后小声嘀咕:“大哥,你看,爹还不承认自己偏心,他就是偏心!遇着三哥出门打仗,还不知是胜是负呢,赏钱提前都给好了!”

  话音没落,暴走龙朱元璋两道喷火的视线已经要扫过来了,朱标赶紧让他闭嘴:“爹正生气呢,快别说了。”

  【之后,还是燕王的朱棣每次北征都战无不胜,打得鞑子们嗷嗷直叫,次年四月,朱棣与傅友德等将收捕番将阿失里,剿捕野人女直;洪武二十九年三月,又擒其首将李林帖木儿等数十人。

  咱们现在各民族团结友爱,但大家可别以为蒙古人很好打,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内蒙古每年七八月举办的那达慕大会,蒙古族的勇士几乎人人天生便生得高大健壮,一米九、两米多的人再配上两百多斤的体重,估计咱们这种小体格上去跟他们摔跤,能被随手举起来当飞镖扔出去。

  见此场景,谁胆敢闪击匈奴啊?

  话说回来,朱棣打仗的天赋固然重要,但也唯有残酷的实战才能喂养出这样卓越的将领。

  日后哪怕登基为帝,他也时常用自己当年奉父命镇守北方,卧冰雪、冒寒霜、与将士们同甘共苦的经历来教育太子和太孙,甚至因当年长期在塞北严寒的环境下征战,他年纪轻轻便身患风湿,久治不愈。这在封建皇帝里,实在是很难得的。】

  这一段,朱元璋听得是坐立难安,用一种全新的目光去看待这个成日里追猫撵狗、偷溜出宫打鸟偷蛋的四儿子。

  意料之外的诧异中不免又带着一点点隐含的骄傲。

  虽说徐达和傅友德都说过燕王殿下熟知兵事,教习兵法一点就通,朱元璋也并没有很在意,手下的臣子吹捧自己的儿子这种事还少吗?退一万步来说,身为他朱元璋的儿子天生便会打仗,不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纸上谈兵之人比比皆是,而真正打仗时能取得胜利、身先士卒、爱兵如子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最后听到朱棣因戍守边塞而身染顽疾,不得治愈,更是硬着嘴却软着心道:“日后行军打仗要注意身子,别总逞强。”

  朱棣简直受宠若惊,他从朱标身后探出脑袋来,又被自家大哥用宽厚的手掌轻轻摁住揉了一下:“爹说得是,身子才是根本……”

  【燕王经过几次战役,渐渐得朱元璋看重,地位也慢慢与秦、晋二王齐平,但真正导致朱棣成为建文帝点名簿上第一人的原因,不仅是朱棣自身文武才略和努力远超其他藩王,同时,秦王朱樉在洪武二十八年,被三个妇人下毒毒死;又过几年,晋王朱棡也在壮年病死,这里补充一下,朱元璋对晋王之死十分悲痛,他曾下令要抓起所有给晋王治病的太医,后来被人劝阻,才未实行。他在给晋王的溢文中,也表现了他对晋王和先前秦王之死截然不同的态度。

  若是用朱棣的话来说,朱元璋爱晋王也爱得分外深沉。

  晋王死后,北方三藩,便只剩下燕王一藩。此时,徐达已病逝,蓝玉也杀了,老将凋零,朱元璋对北方军事的枚谕,也只好写给燕王了。这时的燕王,也从诸王中普通的一员,变成无论在家族尊序上,还是在实际势力的首位。】

  被打得嗷嗷叫的朱樉与朱棡伏在地上,听到自己的死讯,具都是一愣:他们死了,就如此轻描淡写、一言蔽之。

  死了。

  怪不得侄子削藩,没有削到他们头上,也怪不得林老夫子先前几乎都没有提及他们,因为他们早于老爹而下去陪大哥了啊!

  朱元璋也握着玉带,就这样僵在半空中。

  顽劣的儿子,虽说恨铁不成钢,却也不舍得他们早早离世啊,朱元璋眼眸微微一红,终究是叹息着放下了手:“你们二人,素来不晓人事,瞒着爹做了许多禽兽不如的事儿,还以为爹不会知晓吗?就算爹不知道,但老天爷却看着呢!你们好自为之吧!”

  朱棡听闻垂泪不敢多言。

  朱樉低头不语,却满眼都是怨恨与嫉妒:连后人都知道,老三死了您伤心得很,我死了,您却不在乎!他心里的阴暗不由慢慢滋长了起来。

  【朱元璋临终前,命朱棣节制北平都司、行都司、辽东都司及辽府护卫兵马,令他总率诸王防备边患,但这无异又壮大燕王势力的举动却让建文帝非常不安,于是他不仅将朱元璋停灵七日便草草入葬,还生怕叔叔们回京奔丧上演玄武门之变,于是说朱元璋立了遗诏诸王在封国,不得到京师奔丧。】

  朱元璋气得手指都抖了:“什么玩意儿?”

  虽说他先前也怕朱棣回到南京弄个玄武门之变,但这也不是那鳖孙将他草草下葬的原因!他堂堂一朝皇帝,身后事都无法遵循天子礼制,这简直就戳中了朱元璋的逆鳞。

  朱标也眯起了眼——大明以孝治国,不让叔叔们回京奔丧,又对爷爷身后事如此草率,这个儿子……实在不似人子也。

  【言归正传,建文帝开始削藩了,他把周王以谋反之罪抓来的时候,还曾派人给朱棣传话:“四叔啊,你平日里最好的这个弟弟谋反了,你要不回京城来,俺们商量商量该怎么处置他?”

  从这封信也能看出建文帝对叔叔们的狂妄与轻蔑,他想用周王来诛朱棣的心,但他完全错估了朱棣的心胸,他想杀鸡儆猴,却被朱棣一句话堵了回去:“唯望陛下体恤祖宗之心。”

  这话意思就是:“我老爹刚下葬,你就要杀他儿子,你对得起你爷爷吗,你个不孝孙!”朱棣不仅不去南京,还义正言辞用死去的老爹当挡箭牌,抢占了道德高地。这一招确实好用,他之后在靖难之役中也是用得非常熟练,屡试不爽。】

  朱元璋刚在浑身燃烧的愤怒之中冷静了下来,听到这里又无语了,瞥了眼假装四处看风景的朱棣,额角青筋暴起:“臭小子,你就是这样用你爹的?”

  但也不得不承认,他这个儿子的确是个“机灵鬼”。

  【建文帝被他一怼,骗不来他,只好转而去削其他叔叔,朱棣这时什么反应?他开始装病。至于他装病朱允炆看不看得出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四皇叔都病成这样了,你还好意思削吗?就不怕天下人戳你脊梁骨吗?

  朱允炆则表示,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面对朱棣的表演,他选择配合:“四叔啊,边寇入侵开平,你既然病了,也没时间领兵打仗,不如让您的燕山三卫去开平帮帮忙呗?皇叔你肯定不会反对的吧?”然后以此为借口,将燕山三卫全都调走归开平的宋忠节制,1.6万兵马,一个人都没留。

  这还不算完,朱允炆将北平所有的官员都换了个遍,全部安插上自己的亲信:张昺任北平布政使,谢贵任北平都司都指挥使,还派了不少人在北平监视朱棣的一举一动。

  另外,他还调动了周边朝廷的兵马: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耿瓛率步骑3万进驻山海关、都督佥事徐凯率兵2万进驻临清、都督宋忠率军3万进驻开平、永清左卫调驻彰德,永清右卫调驻德州……让朝廷对北平形成了围困之势。】

  “先前削藩操之过急已经无法弥补,但如今这番布置还算得当。”朱元璋皱着眉头听完,小声嘀咕:“这鳖孙昏却不傻。”

  连听到死讯悲从中来的朱樉与朱棡都抬起了脑袋,不由带着一点幸灾乐祸地口吻道:“三卫尽失、满城都是眼线、大军将至,老四你可插翅难飞了!”

  【朱棣怎么办?这时候咱们先前按下不表的和尚姚广孝对朱棣言简意赅地说:“王爷不如反了得了!”朱棣却很犹豫,因为在此之前,每一个以一隅之地对抗朝廷的造反分子都输了,安禄山当时雄踞河北那么大一块地盘都没有赢,汉朝七国之乱也被尽数平叛。

  他如今卫军没了、老家熟人也没了、到处都是间谍,手里握着这样一副烂牌,他真的能杀出一条血路来吗?

  被大侄子削藩是死路一条,焉知造反不是死路一条?】

  朱元璋重重一拍桌案,气急败坏:“咱就知道!咱先就知道!果然是那和尚不安好心!”

  想到这和尚还是将来自己派给朱棣的,更是心头一梗。

  朱元璋觉得自己有点挺不住了,哆哆嗦嗦接过内侍递来的茶碗,想顺一口茶,让自己火急火燎的五脏六腑稍稍安定。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24页  当前第8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3/12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历史同人)诸朝看我直播乡村生活日常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