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姝:“那也不行。”
眼见绮云要张口,闻姝更是堵嘴,“绮云你就更别说了,你身上才几个钱,都留着。”
绮云一噎,这倒是,她身上的银钱要是寻常过日子,还能过上几年,可是修葺宅子,那就是杯水车薪。
闻姝说:“银钱的事我来想办法。”
“你和太子殿下为国库填补过多少次亏空了,总也不能事事都揽在自己身上。”卫如黛在王府住了,才晓得王府平常的膳食那样简单,卫家的饭食都要好上不少,这两人是当真为国为民忧虑,担得起百姓的尊敬。
“不碍事,银钱生带不来死带不去,能有点用处也好,我也不缺银子花销,每个月都有朝廷俸禄,每年还有食邑。”上次受封太子妃时,皇上还赏了不少好东西,闻姝打小过的就是寻常日子,哪怕做了太子妃,也花不了多少银子。
她亦怕将来自己和四哥若有不测,这些银钱留着做什么?给顺安帝吗?那还不如散给需要的人。
闻姝有时候也倔,决定了的事不肯回头,如黛与绮云拿她都没办法,只能暂时先这样,往后再想想别的法子。
选定了宅院还只是第一步,要做学堂就得拆了大半重建,闻姝画图纸就画了好几日,总是忙到深夜,困倦到一沾床就着,早上起来又接着忙,这样也就没有心思来惦记沈翊了。
可这样的忙碌,很是伤人心神,沈翊离家半月多,她就瘦了一圈,可把月露竹夏几个丫头急坏了,恨不得代替闻姝多吃点。
别说闻姝瘦了,就是踏雪也瘦了,自从兰嬷嬷走后,它便食欲不振,连清蒸鱼也吃不了几口,萏湖里的鱼儿也不抓了,总往兰嬷嬷院子里钻,闻姝每每瞧见,眼眶便发酸。
闻姝难得一次早睡,是在收到沈翊第一封家书的时候。
傍晚罗管家收到信,忙不迭跑着送来给闻姝,她瞧见却没有第一时间拆开,而是尽快忙完一切,沐浴后上了床榻,放下帐子,在小小的一片天地里,拆开了沈翊寄来的家书。
信封倾斜,里边骨碌碌滚出来一颗红色、犹如珠玉的东西掉在被褥上,她低头去寻,双指捻起,像是一颗熟透了的樱桃,但比樱桃要小些,腹部还有一点黑色。
闻姝没见过,一面打量,一面展开信封,扫见信笺上熟悉的字迹,嘴角倏然扬起一抹笑。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①
第101章 生死
这是一颗红豆, 也叫相思子。
闻姝将其放在掌心把玩,古往今来,有太多诗人将它写入刻骨的思念中, 闻姝随口便能说出好几句, 却是第一次见它的真面目。
整体嫣红如珠玉,一点乌黑, 像是念想从腹中剖出。
三张信纸,写了从沈翊离京后到边境的一些事, 密密麻麻都是沈翊的思念。
闻姝迅速看了一遍,又翻过来细致的看第二遍、第三遍。
闭上眼,好似能看见沈翊所写的山川河流,鸟语花香。
她将信纸放在一边, 趴在床上仔细打量这颗红豆,这东西在南方常见,在北方难觅踪迹。
一颗红豆而已, 却叫闻姝心里头暖融融, 如红豆一般炙热, 掰着手指头算了算, 沈翊离京快一个月了, 他们认识后,少有分开这么久的, 成亲后更是没有。
闻姝转过身,舒展身体躺在床榻上,手心静静地攥着那枚红豆, 陡然间, 红豆好似有了脉搏,从掌心传递进她的四肢百骸。
那上面有睽违已久的熟悉的气息, 温热的,犹如沈翊将她拥入怀中。
从前闻姝以为自己足够坚强,本就是在侯府艰难长大的,知道这世间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只有自己才是最坚实的依靠。
但沈翊走了,她却发觉自己对四哥的依恋越来越深,入骨入髓,难以抑制。
习惯这个东西,当真是比瘾还要难戒。
“唉……”她低声叹了口气,只有帐子内的自己能听见。
此时此刻,真有种不顾一切离京去找他的急切。
可无论是规矩还是难以言说的秘密,都束缚住了她的手脚。
闻姝翻了个身坐起来,又拿过沈翊的家书仔细阅览了一遍,一个字一个字的看,生怕漏了哪个字眼。
看了好几遍,闻姝把信装了回去,转身下了床榻,拿着信封搁在桌上,随后找了个荷包,把红豆装了进去。
巴掌大的荷包,只装了一颗手指大小的红豆,空旷而孤独,但闻姝将它压在枕头下入眠,便是相互依偎。
定都的盛夏,轰轰烈烈地来了。
闻姝难得一夜安眠,次日醒来神清气爽,早膳也顾不上吃,先给沈翊回了封家书,省去一切思念,只说自己过的如何舒心,在家一切安心,让沈翊放心。
清晨写好的信,但到了傍晚闻姝才送出去,只因她摘了一朵兰花,用镇纸压了,犹如书签一般,搁进了信中。
“寻得幽兰报知己,一枝聊赠梦潇湘。”①
沈翊的这封家书好似是给闻姝“续命”用的,收到家书之后的几日,她心情格外愉悦,吃的也比先前多一些。
这让一日三餐盯着闻姝饮食的月露竹夏等人松了口气,能多吃一口都是好的,眼瞅着闻姝一日瘦过一日,哪能不急呀。
进入六月,定都陡然从气温适宜迈入了酷暑,尤其是晌午的日光,毒辣的很,一连几日没有下雨,地面上的青石板都是滚烫的。
今日初一,闻姝来寒山寺上香。
沈翊离京后,初一十五她都来上香,见佛就拜,只求一个平安。
当人最无奈的时候,就会将一些希望寄托在神明的身上。
闻姝双手合十,跪在蒲团上,仰头望着菩萨,忽然就理解了灵兰族人对神女的期待,走到绝境的时候,是需要一种无形的力量作为依托。
初一的香客太多,半上午的时候,就已是摩肩接踵,人满为患,闻姝不想现在下山,就派人去询问了智圆大师是否有空,想请他讲一段经文。
小沙弥来请她:“师父有请女施主移步禅房。”
“有劳。”闻姝便跟着小沙弥去了,星霜凌茂一左一右跟在身后。
闻姝来寒山寺还算勤快,但没见过几次智圆大师,可一见面,智圆大师却道:“阿弥陀佛,贫僧见过太子妃。”
闻姝颔首:“大师多礼 ,许久不见,大师容貌丝毫未变。”
智圆大师:“贫僧远离俗尘,无所忧虑,岁月便难侵扰,施主请坐。”
闻姝在智圆大师对面的蒲团上跪坐下来,小沙弥上了一盏茶,清香扑鼻,似林中松香,令人凝神静气。
“此次来打扰,是想问问大师对边境战事的看法。”闻姝也是没了法子,来这“求仙问道”。
智圆大师手上挂着一串菩提子念珠,不动声色的一颗捻过一颗,“贫僧远离红尘俗世,朝堂之事,不便多言。”
闻姝莞尔,“既如此,妾身也不多问,只是想为太子殿下求个平安,可否劳烦大师?”
即便智圆大师从不离开寒山寺,看似隐居山中,闻姝却不信他不知道外界之事。
智圆大师:“贫僧听闻施主早已在寺中燃着长明灯,我佛慈悲,佛祖自会护佑太子殿下。”
闻姝先前是来点过三盏长明灯,只是其中一盏已经熄灭,兰嬷嬷走了。
因而她听到这话是有些失望的,但也明白,这种虚无缥缈的事,说的多了,她也未必信,本就是为了求个心安罢了。
她也就不强求了,便让智圆大师为她讲一段经文,自沈翊离京,她这颗心就变得浮躁,在空中飘飘荡荡,落不到实处。
智圆大师不愧是大师,经文讲完,闻姝心里安定了不少,走前便给寺中捐了不少香油钱。
隔着万水千山,也只能通过拜佛念经来祈求安康。
六月原本是个喜庆的月份,尤其是六月十六,去年今日,两人成亲,正好一年了。
要是沈翊在京,两人定是要好好热闹一番,沈翊不在,这个颇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也变得索然无味起来,闻姝倒是多添了一份点心在祠堂,今日就这般过去了。
还在国丧期间,定都城里沉寂了不少,闻姝带着点心去了拜访褚先生。
褚先生还是住在那个小院,闻姝走进去,就想起了去岁才成亲时,她和沈翊来拜会先生,给先生送喜饼,眨眼间,一年过去了。
褚先生容色不改,这一年多在自个的院子里头日子过的滋润,闻姝到时,他还在炮制新茶。
褚无续对着闻姝招了招手:“七丫头来了,快来尝尝我做的新茶。”
似曾相识的一句话,让闻姝微微扬起唇角,“整个定都,谁也没有先生过的舒爽。”
褚无续手里捏着把羽扇,另一只手摆弄茶叶,“人老了,就图点自在,少管一点闲事,才能长生啊。”
闻姝把食盒搁下,“这是花茶呀?我正好带了些点心,堪配先生的茶。”
“甚好,甚好。”褚无续孩子般的笑了起来,招呼侍女来泡茶。
两人在亭中坐下,闻姝对面的那丛竹林长的更茂盛了,“先生也不怕有蛇。”
褚无续随口道:“定都哪来的蛇,人都住不下了,哪里有蛇的位置。”
闻姝知道他的意思,皱了皱眉,“这个月涌入定都的流民增多,城外又有些人满为患。”
好似所有人都觉得天子所在之地就是最安全的,战火永远不会侵蚀定都,有些从边境逃离的百姓,涌来了定都,可定都只有这么大,流民涌入,没地没宅子,也只能以乞讨为生,闻姝的善兰堂也因此收留了一些人,但本身就住不下了,也没办法全部收留。
“边境不稳,狼烟不断,乱世动荡苦的必是百姓。”褚无续喝了口茶,“太子亲征,想来这场动荡会早些结束。”
闻姝嘴角露出一抹苦笑,“先生对他如此看重?”
褚无续:“天下分久必合,百年割裂的局面,是时候收尾了。”
闻姝的手指摩挲着茶杯杯壁,没有这份笃定,“先生,太难了。”
闻姝甚至不敢去想大周会胜,因为还有一个顺安帝,这是一个隐患,若是不能上下一心,内外团结,这场仗难打啊。
“关心则乱,你得相信他。”褚无续沉静的目光望着她。
闻姝点点头,“嗯,我相信。”
现下除了相信,也没别的路可选。
拜访过褚先生后,隔天闻姝又带着踏雪去了拜会长公主,身为义女上门,却也代表着她太子妃的身份。
正在国丧期间,很多来往庆祝不大合适,因此沈翊被立为太子,来府中恭贺的人都格外低调,只等国丧一过,这定都怕是喜宴不断,届时闻姝又得忙了。
沈翊不在定都,她也不能过分安静,要不然别人怕是忘了大周已有储君,该走动的她要走动,该安抚的她要安抚,尽力担起太子妃之责,免除沈翊的后顾之忧。
*
“快打热水来。”
“郑大夫,快来给太子殿下包扎一下。”
“殿下小心些。”
沈翊才从战场上下来,满身银色甲胄在日光下泛着冷,右上臂被剑尖划开一道口子,细微的血珠渗了出来,将衣裳染成深色。
一见沈翊受了伤,众人慌乱异常,营地里跑动的将士扬起一阵尘土,倒是沈翊不紧不慢,“不碍事,不必兴师动众,只是小伤。”
回到沈翊在营地的帐篷,凌盛帮忙脱下甲胄,“主子,您这伤幸好没毒。”
沈翊低头瞥了眼,“堂堂摄政王,与我这个小辈过招,哪里用得上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