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乌蛮的蒙氏王朝窃取了大理,逼迫汉人按照他们的风俗习惯生活。于是原本先进文明的汉人种族,便被强行退化成了夷人,但依然比南诏人优秀,所以南诏人称乌蛮,而他们这些曾经的汉人称白夷,此为“夷化时代”。
再之后,段氏在白夷的支持下消灭了黑夷,建立了大理国。按说这时应该认祖归宗了,但他们为了一己私利,生怕臣民们归顺中原王朝,这样自己就做不了夜郎自大的国王了,于是编造各种白夷历史,将他们用了上千年的汉语和汉字,改为白蛮语和僰文,妄图割裂他们与自己同胞袍的联系。好保持大理国的独立性。
此为“伪史时代”。
在大理被元朝所灭后,因为元朝是蒙古人,更要阻拦大理人认祖归宗了。因此百年间依然没有拨乱反正。
但现在大明统一天下,汉人重新解放了大理,当然要帮助自己的同胞摆脱蛮夷的身份,重新变回高贵的汉人!
当然,因为时间仓促,他知道的这段历史,还是有漏洞的,但问题是没人可以反驳他。
因为没有证据啊。就算有,也没有人敢拿出来。持有禁书那是要坐牢的呀。
而且他这套理论最牛逼之处,在于赢得了广大白夷民众的支持。
作为受汉文化影响最深的地区,大理和中原一样,尊奉孔子,诵经拜佛,而且传统相仿,观念相同。当初的大理王室段家,也一直宣称是汉人后裔,这些都被胡俨拿来当做“白夷即汉”的铁证。自然很让人信服。
而且这个年代,谁不愿意做汉人?现在有官方认证他们就是汉人,除了那些老古板,谁还会守着原先的身份不放?全都成了这套理论的支持者。
短短数年间,大部分大理人,都已经对自己是汉人这一点深信不疑了。谁敢否定这一点,必然会遭到他们强烈的攻击。
大理也成为了云南第一块被彻底同化的“夷区”。
可惜那些评判他的官员,完全不知道胡俨的功劳有多大,手段有多牛逼,结果只给了他个中下。但不要紧,朱桢懂他,朱桢更明白这种能力的可贵!
“大理这边已经上了正轨,你再待着也是浪费。”朱桢便对胡俨作出新的安排道:“去瑞丽发挥你的特长吧,把麓川国从当地人的记忆中抹除,让他们相信自己也是汉人的后代……”
“这个有点难。”胡俨依然保持冷静道:“大理情况相对简单,当地人基本跟汉人没什么区别,只需要因势利导即可。但瑞丽那边,当地人已经根深蒂固的认为,自己跟咱们不是一族了吧?”
“哎,事在人为嘛。只要我们不歧视,不区别对待,谁愿意做狄夷,而不入华夏呢?”朱桢却信心满满道:“本王也不要求你像大理这样立竿见影,能用一代人时间同化他们,也是千秋之功啊!”
“是,为臣一定全力以赴!”胡俨忙沉声应下。
“哈哈好,你放心,不会让你在瑞丽待上一代人的时间的。过几年打好基础,本王还会把你调到别处,需要你特长发挥的地方太多了!”朱桢笑道:“回头我再给你安排几个徒弟,把你的衣钵发扬光大!”
“谢王爷……”胡俨哭笑不得,难道自己下半辈子,都要干这事儿不成?
第一四一零章 百年大计
朱桢最后看向黄观。
不同于那些在地方上做父母官的同年,黄观担任的是云南府儒学提举。这个职务是负责管学校和教育的。
黄观这些年,也一直在办学校,但不是传统的府学县学。因为现在云南根本就没有适龄的读书人,办了这类学校也没人念。
但这其实并不是坏事,黄观正好可以从娃娃抓起。他任职期间在云南府的昆明、富民、宜良三县,嵩盟、昆阳、晋宁、安宁四州,各建立了一所三年制小学,招收十岁以下的儿童入学。
而且小学学费全免,学校还管一顿午饭。这么好的待遇,倒不是黄观钱多了没处花,而是不这样根本没人送孩子上学。
跟文风昌盛,重视教育的江南、山东、闽粤一带不同,云南这边基本都是大头兵,要么就是工匠,甚至还有流放的囚犯,往上数几辈都找不到个识字的。所以在老百姓看来,念书有啥用?还不如去打个小工,给家里挣点钱呢。
全靠那顿免费的午饭,才会有人愿意把孩子送去学校,给家里省一顿饭,能顺便识两个字也是好的。
不过这二年好多父母的想法变了,看着孩子在学校学得能写会算,这样出来做工,就能找个抄抄写写的清闲差事。于是支持孩子继续念下去,争取多学点本事,将来干个账房先生之类,不用下苦力还能赚更多的美差。
“如今第一批小学生,已经毕业了。对应的中学也已筹备完成,中学是两年制的……”黄观说出自己的规划道。
“愿意读中学的不多吧?”朱桢问道。毕竟三年时间,足够让一个孩子,掌握最基本的读写运算能力了。
“确实不多,愿意继续读书的十不足一,一所昆明中学就能装下了。”黄观满嘴苦涩,他觉得自己的成绩比起师兄弟们来简直微不足道。
“已经不少了。”朱桢给黄观打气道:“不要气馁,父母不愿意让孩子继续念书,不是你的错,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念完小学就十三四岁了,是个能给家里挣钱的半劳力了,你光管顿饭人家里谁愿意?”
“是。”黄观点头道:“为臣走访过好多这样的家庭,希望他们能让自己的孩子继续读书,但他们都说家里穷的揭不开锅,不能让孩子那么大人了,还袖手高坐。”
“为臣也没有办法,只能将几个特别好的苗子,花钱把他们从家里赎回学校。”黄观苦笑一声道:“但学生也宦囊羞涩,浑身是铁又能打几根钉?”
“一个学生要多少钱才能赎回来?”朱桢问道。
“五两银子就差不多了。”黄观答道:“半大小子都只给一半的工钱,所以他们一年到头只能赚个六两左右,但家长也不是完全不通情理,所以都会给学生抹个零头。”
“这样啊,这笔钱本王出了,不过不能说是赎孩子,太难听了。”朱桢道:“说是奖学金吧,小学毕业之后,能考上中学的,都有奖学金,等到了高中阶段,涨到十两!”
“多谢王爷……”黄观感动的眼泪都下来了,跪地行礼道:“为臣替那些失学的孩子,给王爷磕头了。”
“少来这套。”朱桢却摆手笑道:“他们都是本王的子民,学好了本事为本王所用,最后我还是赚的!”
“但为臣和孩子们依然会万分感激王爷。”黄观依然倔强的给朱桢磕了个头。
“起来吧,继续按你的规划来,下一步筹办昆明高中!放心吧,经费一定给足!本王还是那句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穷也不能穷教育!”朱桢提高声调道。
“是。”黄观深受鼓舞,擦掉眼泪,重重点头道:“学生规划高中也是两年,这样一个十岁的孩子入学七年下来,就可以考大学了。”
“你说的是南京的国子大学?”朱桢问道。
“当然。”黄观点点头,丝毫没觉得自己想法有什么问题。
“……”朱桢一阵无语,这些可恶的学神,总是不明白,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凡人拼尽力气也做不到。
就像乔丹教夸梅布朗投篮如何不被封盖,他说:“你起跳之后,等封盖你的人下落再出手,不就没问题了。”
也不想想,凡人怎么能做到像飞人一样先起跳而后下落……
“我们昆明的底子还是太薄了,”还是东阳马生更能跟普通人共鸣,明白王爷的意思:“怕是没法跟内地的考生竞争,拼尽全力最后也考不上……几个。”
朱桢点头道:“没错,能考去南京的毕竟是少数。但咱们可以在云南建一所自己的大学嘛,难道地方大学培养的人才就不是人才了?”
“那肯定不会的,我们的学生从小就按照国子大学的路径培养,尤其重视科学、数学、算学三科,将来肯定都是有用之才!”黄观对这一点信心十足。
“对吧,那就足够了!好好干吧,这是我们的根本大计!”朱桢再次勉励黄观道:“永远记住,教育是根本,人才是未来。云南到底能不能赶上江南,咱们这代人说了不算,得看后辈们能不能一直给力。”
“而后辈们能不能给力,就得看我们教育办的怎么样了!”黄观仰起头,也慷慨道:“为臣这一生,便献给昆明的教育事业了!”
“哎,一个昆明怎么够,整个云南的教育,将来都要由你管起来……”朱桢正说话间,便瞥见邓铎带着人走过来。以为铁铉到了,便打住了话头。
但见那人从树荫下走出,一颗卤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才知道并不是铁铉,而是个胖大和尚。
朱桢微微皱眉道:“咦,怎么是他?”
然后对黄观三人道:“你们先告退吧,这妖僧忒邪门,怕带坏了你们。”
黄观三人忙应声起身,退出凉亭。跟那和尚打照面时,都忍不住打量他一番。
只见这个远看如弥勒般的僧人,却生着一双可怖的三角眼,面颊刻着深深的法令纹,看上去像是一只生病的老虎,确实令人胆寒。
僧人跟他们笑眯眯的合十行礼,三人也客气的还礼,双方便擦肩而过了。
第一四一一章 又见妖僧
“阿弥陀佛,小僧拜见王爷。”僧人走到亭下,向朱桢合十行礼:“一别经年,殿下风采更胜往昔。”
“道衍大师,也越发有高僧风范了。”朱桢笑眯眯的朝和尚点点头。“什么风把你吹来了?”
“好一股东来的妖风,吹来个胖大的妖僧。”僧人正是道衍和尚姚广孝。
“大耳朵还挺好使。”朱桢失笑道。
“那是,招风耳可听八方,三角眼能观阴阳。”姚广孝笑呵呵的走到桌边,一屁股坐下。
“三角眼又叫眼睑皮肤松弛症,是老年人眼眶皮肤老化松弛的表现,所以看人时得扬起下颌才能露出瞳孔,所以显得人格外凶。”朱桢便调笑道。
“原来小僧这是病啊?”姚广孝一边说,一边拎起茶壶咕嘟咕嘟饮一通,又风卷残云般把桌上的茶点吃了个干干净净。问道:“能治吗?”
“能治,找两块胶布把眼皮粘起来就行了。”朱桢笑道。
“噗……”姚广孝一个没绷住,满嘴的点心渣全都喷了出来。
朱桢哈哈大笑着吩咐道:“让厨房给大师下碗过桥米线,多加荤菜。”
“是。”沐香赶紧下去张罗。
“王爷真是好人啊。”姚广孝一边用袖子胡乱擦嘴,一边高兴道:“这几年好久没这么饿了。”
“大师怎么饿成这样?”朱桢问道。
“贫僧能不饿吗?我从升龙顺着红河我一路跑我一路跑,连跑了半个月这才跑到了昆明。”姚广孝便叫苦道:“这一路上没吃顿饱饭。”
“那你化缘的功夫真不行,不过腿脚真可以。”朱桢笑道。
“我骑马来的。”姚广孝解释道。
“我说嘛。”
“对了王爷,进门时看到了一位千户,相貌贵不可言,”姚广孝压低声音道:“你可得当心。”
“是不是长得挺黑?”朱桢问道。
“嗯,原来王爷也会看相?”姚广孝恍然道:“也对,王爷可是刘伯温的高徒。”
“不是,那是我四哥。”朱桢咳嗽一声道。
“啊?燕王殿下怎么改当千户了?”姚广孝吃惊道,显然对大明近来的事情一无所知。
“说来话长,你先吃饭吧。”朱桢淡淡道。
这时沐香端上个托盘来,托盘中央是一大碗汤料,里头汆着里脊肉,鸡脯肉,乌鱼片,肚头片等,香气着实诱人。
汤碗旁,是一碗用水略烫过的米线。鹅油封面,汤汁滚烫,但不冒热气。两个大碗旁边是一碟一碟的配菜,有豌豆尖、韭菜、芫荽、葱丝、草芽丝、姜丝等。
姚广孝双手合十,谢过沐香后,便将米线和配菜一股脑全都倒进汤碗里,用筷子一搅合呼啦呼啦吃起来。
吃的那个香啊,看的老六都有点馋了。
沐香抿嘴一笑,便也给他上了一套。朱桢高兴的跟沐香挤挤眼,还是她最懂自己的需要。
两人便对着头干完了米线,又把汤呼啦呼啦喝干净,朱桢拿起帕子擦擦嘴道:“说正事儿吧。”
“哎,正事就是……”姚广孝拍着肚皮道:“贫僧幸不辱使命,已经完成了王爷交代的任务。”
“我交代你……什么任务来着?”朱桢仿佛得了健忘症。
姚广孝聪明绝顶,瞬间就明白了老六的意思,这种能干不能说的事,怎么能挂在嘴上呢?不禁暗暗惭愧,自己有些亢奋过头了。
便赶紧笑道:“是弘扬佛法啊。”
“哦,是弘扬佛法啊。”朱桢笑着点头道:“效果如何?”
“效果极佳,安南国王是小僧的忠实信徒,还封我做国师来着。”姚广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