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买活_分节阅读_第520节
小说作者:御井烹香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6.14 MB   上传时间:2024-12-17 19:12:59

  “权力的极限,不在于您,而在于六姐。”

  皇帝的面色,逐渐多云转晴,他期盼地望着谢春华,等待着她的下文,让自己转危为安。大概是坐着的关系,他的影子缩得很小,完全被谢春华的阴影所覆盖,他仰着脸,顺从地听着谢春华的安排,“明日一早,您可召集京营议事——别的随从,可以不带,只需带上我们使团的护卫。还是那句话,您谨记便是了,只要六姐还垂青于您,还需要您这个皇帝,那么,我说句豪言,您可看看是否确然不假——”

  “只要六姐还属意于您,那么,这整个京城,就没有谁能把您从这个位子上扯下来!”

第1096章 血盆大口

  “督主,皇爷车驾已经出了使馆,倒是并未回宫,而是……径自往京营过去了。”

  田府内书房中,七八个人都半欠着身子,专注地望着堂前小厮,一听到皇帝的动向,个个面上神色都是一紧,转头望向田任丘时,已是各有各的情绪:暗藏埋怨的、明确不满的、彷徨无计的,大祸临头已经开始惊慌的,在所多有,个人的秉性,在这样的大事面前,已是展露无遗。这其中最性急的人,也已是开口埋怨道,“督主,当于使馆通告周旋一二,鄙人早言之!”

  “车驾周围,是御林军,还是使馆亲卫?”

  田任丘却没有搭理这些党羽的意思,而是追问了一句,那小厮犹豫片刻,便直言道,“看穿着,使馆吏目也陪着去了几个。且有一说,似乎谢团长和皇爷共上了一辆车。”

  得,这下那原本微小的希望,算是彻底破灭了——皇帝在京城被架空,最后的希望必然在京营。他从使馆去京营,可能是在使馆求助受挫,气急败坏之下,去京营做最后的努力,否则,他这个皇帝真成了孤家寡人,只能返回别宫去,沉迷修造他的木工模型了——一个人在有正事做的时候,沉迷于木工活,这是娱乐,这和没有别的事做,只能去做木工、房模,大概滋味还是很不同的。

  京营那边,田任丘等人也不是没有打过招呼,然而,倘若有买活军出面,这点默契也就不值一提了。买活军既然还愿意支持皇帝,那么,田任丘等人也没什么能做的,只能随机应变,端上早已准备好的对策。

  “诸位,我等还不速去京营面圣?”

  听到谢团长也出面了,田任丘便不再犹豫,连忙起身整肃身上的便服,又扫了众人一眼,“时间紧急,不换常服了,我等动身吧!”

  所谓的常服,并非是日常起居所穿,而是区别于各种典礼,在日常工作中所穿的正式服装,如今礼禁松弛,很多人上衙时,穿的也都是买化严重的便服,也就是县老爷上堂时,会特意翻出常服套在外头了。这会儿众人几乎都是秋衣、衬衫再加上毛线开衫的装束,听田任丘这么一说,忙都起身,也来不及差遣小厮长随,各自去边屋开了衣柜,取了棉袄穿上。

  一帮人一边戴着手套、帽子,一边往外走:这衣柜其实也是买地的流行,倘若是从前,出门访客,都是让长随抱衣包的,主人提供的也是衣箱。这是因为从前的衣服,脱下之后,难以成形,都是叠好的,不像是如今这新式的冬服,相当的厚实,无形间也就逐渐流行起买地的设计,在屋内会有专门的高柜,内设长条空间和衣架,专门用来套棉服,也有人夏季的时候,会把衣服挂在里头,比从前一味叠放,形式要丰富一些。

  京官出门时,也不必特意再带个小厮服侍更衣,也算是为他们省去了一笔不小的开销,现在的京城,一个晓事懂礼仪的小厮,工费涨得很高,朝廷收入又有限,也没了江南来的孝敬,对京官来说,这样的支出已经颇为成为沉重的负担,现在甚至还有一整个家里,就使用一二仆役,家里人和仆役一起干家务的。

  田任丘的座上客,当然不至于如此寒酸,不过基于保密的需要,众人也早习惯了一切自己动手,李继赓一边扯毛线手套,一边加快脚步,追在田任丘身后,忙问道,“督主,这么着急地赶过去,会否有窥视圣踪的嫌疑——”

  当然,锦衣卫耳目灵通,大家心里都有数,但事实如何,与展现出如何姿态,还是有所不同。田任丘去得太快,似乎有点在炫耀武力的意思了:我这前脚才到,你后脚就跟来了,怎么, 连我这皇帝的行踪你都敢捏在手心,你都有这般的能为了,想要我的命,是不是也就在一念之间呢?

  田任丘多年来稳稳地执掌特科、锦衣卫,城府岂需多言?他扫了一眼李继赓,压根不屑于回答这个问题,当先出了府门,往四轮马车上一坐,手里怀揣着暖炉,只管闭目养神。李继赓等人,面面相觑,也不敢则声,有几人面露怯意,思前想后却也不敢溜走,还是联络着,几人上了一辆马车,凑凑能走便动身了,也不敢再等车夫逐一套车赶马的,追着田任丘的车子就往京外去了。

  从城内到京大营,沿着新路走,快马跑不过就是半小时不到,这一行人宝马香车,路上百姓纷纷走避,速度没有丝毫滞涩,算上传信的时间,田任丘不过是慢了皇帝一小时入营,只见京营中一片静谧,士兵都如常出操,表面上没有任何异样。

  请人汇报,得蒙召见入内时,堂中坐满了京营新军将领,供着皇帝而坐,谢春华则没有坐,而是满面笑容地站在皇帝身后,还伸出一只手,按在皇帝肩上——侍立后方,似乎是卑位的表示,可这只手一按又不一样了,让两人的关系多了几分遐想的余地,这到底是下属、仆从还是长辈呢?

  如果说是下属,这就不合适了,但要平起平坐,也显得谢春华过于托大,毕竟她只是使团团长,位分不高,可这只手又似乎暗示了,她对皇帝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操纵力,就好像皇帝只是她的一个傀儡——当然,这也意味着,皇帝和买活军,已经一而二、二而一了。在买活军自己抛弃这傀儡之前,旁人也休想动皇帝一根毫毛。

  只是一只手,太多变化,尽在其中了,皇帝从大宗家主,实在是每况愈下,一步步走到今日,连最后一丝独立性似乎都荡然无存,彻底地沦为了买活军的傀儡。田任丘心中岂无感慨?他抬头轻轻看了皇帝一眼,皇帝的面色有些苍白,但神色却很镇定,甚至还对田任丘很亲切地笑了笑。在这一刻,多年主仆形成的默契,早让他们充分地了解了对方的处境,对于彼此的动机更是洞若观火。田任丘垂下头去,略带嘲讽地微微一笑,下跪的速度却很快,语气也很动情,“陛下!何以相疑至此!待罪臣田任丘,特请殿下发落!”

  真是相疑么?如今已无人能说清了,就如同皇帝前些日子按兵不动,是否真的在酝酿着要一口气甩脱敏朝这个烫手山芋,也必然不会有答案一样——田任丘认为,莫须有这三个字,是很适合用在这里的。或许,大概是有一点点的罢,然而,既然他能争取到买活军的支持,那么,皇帝必然也准备了一个能让六姐满意的计划。

  在这个计划中,皇帝依然会兢兢业业地维持着北方的基本秩序,即便他大概是要累死在这个位置上,但,累死他一人不要紧,秩序仍在,敏朝衙门上下,仍然能维持运转,把国体双手奉上,会有多少人失去前程,失去生计?他们怎么可能会赞成皇帝的狂想呢?

  皇帝是动不了的了,田任丘对此心知肚明,他同样明确的是,皇帝也动不了他。不会有谁比现在的皇帝更清楚,没有臣民党羽,没有人愿意听他的话,那他就是个孤家寡人,连六姐交办的活计都做不了——田任丘没有圣眷也可以勉强度日,但皇帝没有田任丘,却是寸步难行。

  越是在这样的时候,就越是要显示出自己的能力,越是让皇帝深信这一点,田任丘也就越有机会成为被皇帝继续选择和扶持之人。所以他根本不怕暴露‘窥伺圣踪’,反而要来得越快越好。按他对皇帝的了解,此番皇帝威信大失,必然要杀鸡儆猴,在京城惹出一番动荡, 重新立起权威来。田任丘一见到皇帝,见到他面上的表情,就知道自己大概已经安全了,余下的一切,不过是顺着做戏罢了。唱好自己的角色,便可平安收科,静待下一折。

  果然,风波诡谲的政治风云,令李继赓等局中人心惊肉跳、眼花缭乱,但在田任丘的高度看来,一切都自然而然,非常的明确。皇帝似乎还真只是来京营视察的,对田任丘的请罪一说,反而不解,哈哈笑道,“田卿,何出此言?我昨夜是有一道数学题,实在解不出来,去使馆求教,又玩得起兴,索性通宵了,今早喝了两大杯咖啡,才想起办正事——你倒想到哪里去了?!”

  义军都要打到京畿道了,皇帝还想着通宵达旦的作乐?听着简直就是十足的昏君,至于事实么……呵,只要他高兴,随他怎么说罢。田任丘也不等皇帝叫起,自己行完礼起来,似乎松了一大口气似的,“如此——倒是微臣多心了,陛下,实则近日京畿情势危殆,陛下也不可一味嬉玩,不理朝政啊!”

  两人眼神又是一触,各自分开,都是七情上面,唱念做打,只有眼神始终冰冷低沉。皇帝对田任丘的劝诫似乎也听了入耳,“知道,知道,这一早不就到京营查看了么?谢团长也忧心局势,我便叫她一起,正好,你既来了,便遣人去传信,把他们都叫来,咱们就在这开个小会,把中原道乱军的事情,定下个章程来,点了哪位大将过来剿匪,谢团长回去就给辽东传信,让那位动身了!”

  “遵旨!”

  田任丘二话不说,返身就是下令,心中又是一声冷笑:营中议事,左右都是皇帝自己的京营亲兵,这是明摆着的鸿门宴,要来,的确可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可不来的话,那就更是等于把自己的头颅摘下,做了孩子们的耍器。就看谁敢来,谁不敢来,谁来得早,谁来得晚了。

  他为人处世,从不缺少匪气,即便自己不过是眼下逃过一劫,日后前程已是云山雾罩险恶重重,却仍是不以为意,出门把皇帝的旨意吩咐停当,曲着手指一口气不停说了几分钟,连着点了数十人的名字,见营兵四散,催马狂奔而去,也不急着回白虎节堂去,而是矗立在台阶一角,冷眼望着苍灰天色下那高耸的营门,犹如看着鬼门关一般,好似已瞧见一辆辆马车驶来,一个个死鬼争先恐后地奔赴向自己的命运。

  大灾之年,鬼门关大开,灾神临世,那渊薮巨口之中,犬牙交错,定睛一看,全是肉丝骨渣,田任丘古井不波地想道,“大灾三年,百姓人相食,大灾五年,千里无鸡鸣,铡刀一落,管你是天王老子,还是那紫衣公卿,有你的总有你的!就是真龙在世,那也有龙头铡备着呢!”

  “嘿,中原道、山阴道死了那么多人,难道就只是这两地应劫,京城上下就丝毫无损了?灾劫一起,谁能逃脱?连皇爷都要为项上人头担心,从上到下,这北地死人的日子……且还在以后呢!”

  他举起手,玩味地摸了摸自己的脖子,嘴唇也是微微一翘,“皇爷没死,中原道的那个龚元帅,大概就要死了。鄙人田任丘,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枭首伏诛呢,哈哈、哈哈、哈哈哈……”

第1097章 且看将来

  “大爷,劳烦打问一句——那江对岸,每到夜里影影绰绰的光,那都是啥呀?”

  “没瞧见?那一根根的长杆子?不知道那是啥?”

  “可不么!也想问来着,那是树?也不见长枝叶,这儿看得也不清楚……是不是还长了长尾巴?一条条连着?瞧着怪怕人的!和网似的!”

  “哈!你们这些北佬,乡里别!连电线杆子也不知道?对岸那灯光,可不就是用电线杆从水电站里送出来的?不会连水电站都不知道是啥吧?”

  “行了行了,说这些,你当你一开始就知道了?刚到工地的时候,不也是惊得几天睡不好觉,就怕夜里那电线杆倒下来,把你的帐篷给砸烂了……你们都是北地刚到的百姓吧?打哪过来的?”

  “俺们是洛阳的——他们都是从商都那里来的,我们都是中原道的籍贯……唉,断断续续可是闹了一年,老家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从春天旱到夏天,入冬了也不见下雪,这不是,刚开春赶紧就跑出来了。”

  “也是我们运气好,慢几日就真跑不掉了,乱军攻下了洛阳城,杀的人都堆成堆,福王府上上下下都给杀绝了,说是那焚尸的火都烧了七天七夜才停,满城都是肉味——这不是,老苟是后一步跑出来的,到现在闻不了肉味,一闻就是要吐!”

  “啧啧啧!罢了,且不说这些,你们先到这里来扎营吧,拼音在路上可都学会了?我先带你们去认认路,往江边工地走走——这些事以后慢慢讲!”

  “哎!受累您操心了,日后还得请您多照看着!”

  “哪来的话,我也不过是个小班长,谈不上什么照看,你们也会被分去各队里的……”

  春四月,桃花汛刚过了最湍急的时候,一度暂停的江北岸疏浚工程,再度重新开工了。只是,这一次套着长筒橡胶靴,在冰冷刺骨的河水里搬运碎石的力工,已经换了一批人。

  这些人的口音多有相似,都带了属于北方官话特有的含混,衣着也五花八门,行动间各分派系,一看就知道,大概不是一样的出身。他们到达目的地的速度,也有快有慢,素质更是参差不齐——好的那些,走起路来三人一行五人一列的,已经通过了大半扫盲班的教育,不好的那些,连交流都费劲,眼神发亮凶悍,明显在一路前来的路上,手里是见过血的。

  不论如何,只要到了江北,沿岸州县就都一视同仁地将他们安置下来:江北这里没有电报,也不便征用总台,是以渡口行船的方式和江南通电报的州县进行传讯,沟通新一批流民的安置,哪一批流民去种地,哪一批打发他们继续往前走,安排人在行进路上敲打、教育、消化……基本都能在流民到达前数日都安排好。

  这样,流民到达时,先就吃了一颗定心丸,感到当地的管理,不但细致,而且从容,虽然暂时还说不上吃饱穿暖,但一路走来,忐忑的心情,毕竟是一下就稳定了不少,对未来的日子也有了盼头——就算是再桀骜不驯的流民团队,一路走来逐渐变得更像是流窜匪徒的那些,这会儿也一下就服管得多了,不再和自己设想的那样,依旧紧密抱团,抗拒任何把他们分开的行为。

  四处流窜的这些灾民,就怕他们越打越强,不断地把骚乱带到各地,一旦稳定下来,再吃上几天稠稠的米油粥——只要灾民能走到大江这里,米总是不缺的了,南洋米从海运到松江港口,经大江往上游,一直到三峡以前,航运成本都是很低的,大概只略高于继续沿海北上,沿岸停驻的路线,一天两顿,每顿一大碗稠粥,这对被划分为特别救灾安置区的江北来说,已不算是什么大事。

  而灾民呢,喝两天稠粥之后,那股子称王称霸,一条贱命看淡,不服就干的心思,也就随着稠粥一起被吞入腹中,这些还没有完全来得及彻底匪化的灾民,一个个就重新老实忠厚起来,开始关心起自己要被分去耕种的土地了,也很羡慕那些能被挑选去做工的流民。

  ——这些流民往往都有一个神秘的向导,大概和乱军有关,但古怪的是,中原道的乱军里出来的向导,不知为什么,却很熟知买地这里的规矩,还能沿路教他们一些扫盲班的知识……

  这些流民向着老乡打探到了这些消息之后,也感到大惑不解,不必有多高深的学问,他们也能感觉得出来,中原道的局势,背后怕是有猫腻呢。

  国家大事,对于流民来说当不得饭吃,大家更关心的,当然还是明日的饭辙,很多人的视野甚至都达不到道级的高度,连县级都是勉强,他们只知道自己生活的村镇乱起来了,连年也没什么收成,又旱,还有疫病,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刚好有人要南下,便跟着一起走了。

  要说是谁决定往南走,来江北栖身……好像也说不出来,无非是从众而已,他们那被饿得所剩无几的心思,几乎全都用在吃喝上了:南下的时候,都是藏着自己带的口粮,又觊觎着旁人的那口吃的,每日打尖休憩时候,怎么去野地里觅食找水,有家小的还要照看好了,生怕孩子被人偷去吃了。

  仅仅是考虑这些,就已经足够操劳了,谁还在乎县里、府里的事情呢?也就是历经千辛万苦,走到了江北这里,都有了稠粥吃,流民们见了面,不必费尽心思地算计着对方的那点粮食,大家的话这才多起来,可以坐下来聊聊家里的事情了。

  到了这时候,你一句我一句,大家逐渐这才拼出了家乡的全貌:中原道这一乱,的确是非同小可,上到和京畿道接壤的漳河畔,下到洛阳以南以至于往江北一条路上的沿岸州县,都是陷入动乱之中,大批大批的死人。最先乱的虎牢关,山阴灾民入中原道,之后不知怎么的,就有一支乱军成型了。

  他们自号是‘顺应天意、拨乱反正’,大家都叫他们大顺军——大顺军势如破竹,从虎牢关一路打到商都,把商都拿下之后,亮明旗号,又想去攻打京畿,这条线上的乡亲,就是较早南下逃难的,他们基本都是见识了家乡死人的画面。

  “怎么能不死人!那些富户地主,家里房子修得好的,献了粮库的也还罢了,一旦敢于抵抗,那就是阖家绝户!头颅垒起来做京观,做完了再烧掉——至于那躯壳,可舍不得烧了,都是砍下来晒成脯!大顺军吃得好啊,时常能开荤,他们的兵,眼睛和野狗一样亮那!黑夜里都会发光,比咱们雀蒙眼的老百姓可看得清楚多了!”

  不管从前吃不吃,但反正在攻打京畿道时,大顺军是吃人肉的,而且因为吃人肉的关系,军粮来源扩充,战斗力还更提升了不少。也成功地吓到了交战区的百姓,让他们放弃幻想,纷纷大举南下——交税是可以的,谁来都交税,但若是大顺军不想收税,只愿意吃人的话,那这日子就真的过不下去了。

  后来大顺军是因为什么,放弃攻入京畿,这个不是百姓所清楚的,就像是流民也不知道,江北已经成为了特别救灾区,所有救灾事宜,‘悉由买活军办事处便宜主理’,而这个决议下达之前,京城官场又有多少官员,因为一些四六不沾的理由丢官下狱。他们能拼凑起来的,不过是大顺军的动向:

  攻京畿道而不得,或者说, 或许一开始就是佯攻吧,因为大顺军并未在京畿道和官军交战太久,好像只是稍作试探,不几日功夫就调转方向,以闪电般的速度,急行军猛攻洛阳。并在半个月的围困后,成功地引发洛阳百姓内乱,开城门放入大顺军,‘大屠三日,烧尽肥肠’——大顺军竟履行承诺,并不屠杀城中平民,而是在百姓通风报信之下,将城里和福王相关的所有门户,全都灭门!

  除了一些素有清名,与人为善,得到里坊贫民担保袒护的中等人家之外,洛阳城内被屠而死的人丁,何止万人?从洛阳城中逃出的百姓,谈到这几日屠城,也都是色变——很显然,他们大概多是有些身家的,这才会在事后仓皇南下,洛阳城内那些活不起的百姓,都是欢欣鼓舞地加入大顺军了,被吓跑的自然不会有侥幸逃过一劫的小户人家数量多。

  这么总结下来,整个中原道其实就是在进行针对富户的清洗,有些洛阳更南的人家,比较有见识,有远虑的,也没等大顺军来,赶紧先逃了,舍了田地不要,把存粮也留了不少在家里,只带了不招人眼的份量,宁可和大家一起忍饥挨饿地到江北来,隐姓埋名重新白手起家。

  这也是为何流民五花八门,言谈举止就不像是一种人,也有稀里糊涂逃来的农户,也有抓紧时间逃亡的小户人家,大概还有一些大富人家的漏网之鱼——他们也是被吓怕了,对自己的来历讳莫如深,全谈不上公然炫耀什么。别人也不多深究,反正大家坐下来谈这些,也就是扯闲篇,江北都成了特别救灾区了,都是家里没隔夜粮的人,能有份活干,有块地种,就惜福吧!

  至少这特别救灾区,做主的是买活军办事处,对于中原道那些没见识的乡下农户来说,这六个字虽然刚接触不久,但一路南来,也逐渐意识到了买活军那高不可攀的期望,也建立起了一点对未来的信心,他们认为,大顺军大概是不敢打到江北来,和买活军作对的。

  ——如果是敏朝地界,那就不好说,心里非常的发虚,对于未来也不敢有什么长远的指望,因为他们对于家乡的官衙德行,心里是有数的。可买活军那就不一样了,一路以来见识到的很多东西,不知不觉就在他们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知道江北说话算数的是买活军办事处,大家就感到心里多了底气,也多了几分对未来长久的向往,脑子好像重新又灵活起来,有了一些远见,可以试着去构思一下,怎么在新家园里扎下根来了。

  甚至,当这些灾民中比较出色的人,被挑选出来到江边做工,因而得以见到了江对岸那朦胧的光晕之后,他们心里也渐渐地浮现出了一些对于过去的悔恨——怎么以前就不知道买地居然这样好呢?这么看来,说不准大家也是苦尽甘来,日后还能过上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仙界一般的好日子啊!

  如果早知道的话……很多人不由得都遗憾起来,或者说,对一些的确早知道,但没有放在心上的人来讲,他们也不禁去想——这要是自己早下定决心,能舍下家里的根基,早点南下的话……那么,一路来的担惊受怕,亲人间的生离死别,是不是或许也能避免呢?

  这是一支人人都有过去的新工队,能把家小囫囵带到江北的流民,百中无一。多数家庭都损失了一到两个成员,因为饥饿、颠沛、疾病……死人的理由是很多的,活下来的理由则很少。当他们终于来到工地,吃到了工地给的口粮,就着咸鸭蛋大口大口地扒白米饭,尝着盐味丰富的辣椒酱——

  当他们饱餐了一顿,幸福地捧着肚子,靠在稻草褥子上,透过帐篷门眺望着朦胧的星光夜色,注视着远方江岸对面,那隐约的光晕,犹如见到了近在咫尺的天界时,很多人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他们自己也说不清,这眼泪,是为了自己的饱腹而流,还是为了失去的亲人,为了不可追的过往而流。

  这是要怨怪也无从怨怪的事情,可也是无法不悔恨不遗憾的事情,在饥饿和战乱中所度过的心惊胆战的一年又或者是几年,明明才过去不久,可记忆却变得模糊而遥远,和江对岸的乐土一样,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似乎都触手可及,却又似乎一辈子都再回不去到不了。他们没有充足的文化素养,找不到一句话来形容这复杂的心情,只是在这一刻,不约而同般,逐渐地潜入了同一片情绪的海洋,在灯火之中,眺望着发光的江岸,在黑暗中次第悠长地叹息。

  “都过去了。”

  不知是谁说,他的声音虽然低沉粗豪,但却也满是哽咽,这句话与其说是要说服别人,不如说是要劝服自己。“都过去了!且看以后吧!”

  真过去了吗?能过去得了吗?人群中传出悉悉索索的动静,突然又有人问,“中原道……老家那里……以后又会怎么样呢?”

  是啊,他们极其幸运地逃离了的家乡,那饱受旱灾虫灾瘟疫困扰的多灾多难的土地,还有留在其上的老乡们,以后……又会如何呢?

  这不是他们能关心的事,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本事,甚至或许多思考一点儿,还会引来旁人的嘲笑,认为他们想得也未免太多。可在这一刻,当大家都在帐篷内试着入睡的时候,当不知有谁从怀里摸出了一片树叶,呜呜咽咽地吹起了荒腔走板的《锁南枝》时,这些疑问,不免也伴着泪水,映现在每个人心间:家乡的未来,将是如何?家乡的过去,又该如何释怀呢?

  过去的一年里,有多少不该死的人死了?那些被杀的富户,那些被牵连的百姓,当真个个都该死吗?那些饿死病死的被杀的失散的家人——他们又有谁是该死的呢?

  可该怎么办才好呢?这是天要收人,又堪怪谁呢?营地之中,鸦雀无声,只有那幽咽的曲调,断续地向着,不知是哪里传来的歌声,好像是那失散已久的乡邻,推了推草帽,从浓眉下狡黠地投来一眼,故意捏着声气唱着,“太无情——罚奴磨麦到天明——”

  这歌声飘飘荡荡,忽而在前,忽而在后,一会儿幽怨,一会儿缠绵,像是一支不甘的手,抓着灾民的脚脖子往刚逃出的深渊里拖,又像是母亲温柔的拍抚,在久旱而干燥的夜里,苦中作乐地哄着他们入睡。

  灾民们断断续续地睡着了,逐渐地把战乱的回忆,和对过去的追缅,在梦中飞快地遗忘,只有那根深蒂固的饥饿感留了下来,很多人对此感到费解,但这的确是事实——这批中原道的流民,即便在江北道暂时安稳了下来,也表现出极高的迁徙热情。

  他们通过扫盲班考试,同时也因为长时间的停留证明自己并没有携带疫病之后,便都积极地迁徙去了南方,尤其以南洋最为受到他们的青睐,压根不需要衙门鼓励,反而争相自发踊跃而行。很快就在安南一带成了气候,开辟出了若干水稻农场,其中涌现了很多农务专家——甚至,他们还和分布在南洋的客户人家,发生了很良性的反应,以至于引起了南洋委员会的注意……

第1098章 昆顺走廊

  “怎么,这都隔了多少年了,居然还能叙得上亲戚?我听着怎么就这么不信呢!”

  郑地虎有些不可思议地放下了手里的报告,“新鲜,要不是这码子事,我还真不知道呢!这客户人家的根子,真是中原老地?那他们当时干嘛南下呢?这都是多少年前的事了,怎么还能知道的?”

  “族谱虽然说是都烧了,可那也只是能搜出来的,搜不出来,夹在包袱里带走的也有,记在脑子里的也有,就算记不清具体的辈分了,郡望、堂号,这个是从小看着牌匾看到大的,哪能轻易忘记?只是说这些年来,他们都分散居住,说这些也没必要罢了。”

  在他下首,莫祈平相当从容地回答着郑地虎的问题,他已经可以很熟练地使用‘郡望’、‘堂号’这些冷僻的词汇了,连语气也和土生土长的华夏百姓没有什么区别。“等到这些中原道的移民一下来,双方互相一打问,也不知道是谁先提起的,立刻就开始认亲联宗了。”

  “怎么联?还是按族谱来,找到实在亲戚再联?”

  “只要郡望相去不远,这就能联了。”莫祈平看了郑地虎一眼,带些打趣地道,“我看总督大人府上,从前也是这么联的吧。”

  要说十八芝还在当大海王的时候,郑家在福建道闽南一带,的确也是如此经略的,郑地虎也不生气,哈哈一笑,纠正道,“那也不至于这么夸张,还是要同姓、同祖籍才能联的,否则,吃相就有点不好看了,是要遭人笑话的。”

  “这不就是了,如果不遭人笑话,哪怕老家隔了十万八千里,也不是一个姓,只要有需要,也是可以联宗的。”莫祈平慢悠悠地说,“如今的南洋,又有谁会来笑话这些新百姓呢?这些初来乍到的百姓,正是要抱团立足的时候,当然是想怎么连就怎么连了——还真别说,这联宗效果是真不错,您一向的一个担心,说不准还真就迎刃而解了。”

  “你是说——”郑地虎也立刻明白了过来,不过他说不上喜出望外,的确是松了口气,但也不无忧虑,“但还要看六姐怎么想……联宗什么的,不是宗族又冒头了吗?六姐未必就真很喜欢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16页  当前第52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20/61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买活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