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丫头是自找苦吃,现在正在家苦读呢。”林子轩解释道,“过些天让她跟组,看看咱这行有多累,能撑下来就让她继续,撑不下来就安心考大学。”
“导演系太难考了,要不让晓玲考戏剧学院表演班吧,这两年的考官正好是我老师,打个招呼没问题。”陈小艺提议道。
“那先谢了,等她考不上再说吧,先让她吃吃苦头。”林子轩没有拒绝。
规矩不外乎人情,在艺考这块要宽松许多,艺术嘛,没有固定的标准,每个考官都有自己的见解,有人打招呼专业考试肯定会容易通过一些。
能够走后门,林子轩也不会坚持,他没那么迂腐。
“我和晓玲亲着呢,用不着你来谢我。”陈小艺不满道,“也不能老让她呆在家里,别闷坏了,她性子活跃,适合咱们这一行。”
“怎么感觉你成了说客啊,是不是晓玲给你打电话抱怨了?”林子轩怀疑道。
“在你这个哥哥的高压统治下,她哪敢抱怨啊。”陈小艺取笑道。
这丫头,林子轩无奈的摇摇头,这还没抱怨呢,都快怨气冲天了。
第一百三十六章 角色和演员
林子轩并没有对妹妹进行高压统治,让晓玲同学痛苦的是林子轩从纽约带回来的电影书籍和录像带都是英文版的,她正在家里闷着头啃单词呢。
慕姗姗就在纽约大学的艺术学院上培训班,给晓玲选择了一些较为实用的电影教材。
这让林晓玲直接和国际上最新的电影艺术理念接轨,对她来说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
反正这会她肯定很郁闷,这些书她看着费劲,虽然晓玲同学的英语不错,但这些较为专业的教材对她来说还是过于深奥。
林子轩并不是想揠苗助长,直接培养出一个国际大导演来,这是一种考验。
如果林晓玲真的对导演这个职业有兴趣,那么对这种书籍应该抱着如饥似渴的态度,只有真正静下心来,投入进去才可能成功。
接下来还有一个考验,那就是到剧组做剧务。
剧务在整个剧组里相当于打杂,要负责剧组里所有人员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事务,非常的繁琐,经常被责难,这个职务很锻炼人处理事情的能力。
如果林晓玲能坚持下来,那就说明她是真想进入这个行业。
要是连这两条都坚持不了,那林子轩会让妹妹继续上大学,做其他的职业。
这个世上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的成功,在成功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艰辛和汗水。
他和陈小艺聊了一会,这时候张国立演完了,朝着他们这边走过来,和林子轩打了招呼。
《海马歌舞厅》这部戏并不是真的要在歌舞厅拍摄,拍摄外景的时候的确是歌舞厅,室内戏都是在摄影棚拍摄,要是一直在歌舞厅拍太费钱了。
他们在摄影棚的一角坐下,陈小艺看张国立似乎想和林子轩说点什么,就知趣的离开了。
“小林啊,我现在有点抓瞎,不知道往后该怎么走了,你说我是不是走错了路子,找不到从前的感觉了。”张国立疑惑道。
张国立来京城有一年多了,他之前拍电影,走正剧的路子,获得不少奖项。
他对自己很有信心,来京城闯荡后,戏没少拍,可就是没有代表性的角色,那种观众一提起来就能想到他的角色,像是葛优的李冬宝一样。
当初拍摄《顽主》的时候,葛优还是个跑龙套的,张国立已经是成名演员了。
现在葛优不仅被全国观众所熟知,还要到张艺谋的新电影里做主演,就连冯小刚都执导了第一部电视剧,而他的事业还没有起色。
在对朋友取得的成绩欣喜的同时,他心里也有点着急。
这部《海马歌舞厅》和《编辑部的故事》差不多,但张国立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表演和葛优存在着差距,不是说他的演技有问题,而是角色不太适合。
他以前演正剧,来到京城后为了寻求突破,接了一些性格古怪的角色。
比如在《编辑部的故事》里就扮演了一位疑似同性恋的失意青年。
这个角色他演的很成功,尤其是看着葛优那种欲语还休的忧郁眼神,葛优则是神情尴尬,眼神躲闪,两人的对手戏非常精彩。
但这并不能掩盖一个事实,那就是张国立还没有一部红遍全国的代表作品。
这时候,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要是一直演正剧,会不会早已经成功,自己走错了路。
人生总有迷茫的时刻,特别是看到周围的朋友都成功了,自己还在苦苦的追寻。
张国立向林子轩问这个问题经过慎重的考虑,在他们这个圈子里,大家心里都清楚,葛优的成功和林子轩有着密切的关系。
林子轩给葛优写的角色和葛优自身的特点极为契合,这就是量身定制。
这说明林子轩很有眼光,能够看到演员的特质,知道这个演员能够演什么角色。
张国立想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走错了,应该回到原本熟悉的套路上来。
“张哥,你是老演员了,演技没得说,圈子里公认的好,你就是没遇到一个适合你的角色,没发挥出实力来。”林子轩考虑了一下,认真说道,“你这条路子我觉得没错,正剧谐剧其实分别不大,对你来说没有难度。”
一个好演员遇到一个适合的好角色,想不出名都难,这要讲究机遇。
“那你说说什么角色适合我?”张国立追问道。
“你看过电视台正在播的《戏说潜隆》没有?”林子轩回应道,“那部剧很受欢迎,一个是题材新颖,还有就是制作精良,这种戏说类的古装剧在老百姓中间很有市场。”
华国电视台在八月份开始播出《戏说潜隆》,受到观众的欢迎。
这部剧年初在台湾播出的时候收视率高达百分之四十以上,台湾和国内不同,国内是华国电视台一家独大,台湾则有几家规模相当的电视台互相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取得如此高的收视率,可见这部剧在台湾的受欢迎程度。
“你是说咱们也制作一部类似的电视剧?”张国立思考道。
“皇帝微服私访,惩奸除恶,这和清官断案,铲除奸臣一样,都是百姓爱看的故事,以前戏台上就有这类戏文。”林子轩解说道,“他们是潜隆,咱们可以来个康熹,他们是大臣和丫鬟,咱们可以加个妃子进来。”
“古装剧的制作费用可不低,那部戏就花了上千万,中心会投拍么?”张国立担心道。
“他们请的是香港的大明星,还跑到内地取景,花费自然高,咱们就在自己的地方,一两百万足够了。”林子轩估算道,“咱们和他们的风格不同,他们走的是台湾的爱情路线,咱们更贴近生活,今年是不行了,明年吧,张哥你准备一下,有时间咱们琢磨下本子。”
“我这边肯定没问题。”张国立保证道,“这部剧是以戏说为主啊,还是正史为主?”
“戏说和正史结合着来吧,否则审查上不好过。”林子轩琢磨道,“这个皇帝的角色肯定要更正经一点,不能像台湾那部剧那么轻佻。”
“那就是更接近正剧了,看来我还是适合演正常点的角色。”张国立自嘲道。
怎么说呢,虽然说演技好的演员演什么像什么,但对观众来说,他们觉得张国立这样的演员就应该演一个正面角色,葛优就应该演一个有点蔫坏的角色。
如果他们扮演了相反的角色,观众就很难接受,这是演员的无奈。
第一百三十七章 松绑了
九月中旬,林子轩接到一个来自鄂省的电话,一位长河文艺出版社的编辑联系他想要出版《活着》这部小说。
长河文艺出版社在华国颇有知名度,他们的出版理念是“大众文化,精英趣味,百姓情怀”,擅长出版畅销书籍。
他们这次之所以看上《活着》,和张艺谋有很大的关系。
张艺谋的下一部电影改编自《活着》,这在文艺圈里不是什么秘密,以张艺谋电影的影响力,在电影全国放映的时候出版这部小说,想不畅销都难。
出版社估计最少能卖出去十万册以上,如果电影真的造成了全国轰动,几十万册也有可能,这些都是可以预期的事情。
如此一来,拿到《活着》的出版授权就相当重要。
京城有不少家出版社,竞争会相当激烈,长河文艺出版社的编辑打听到林子轩从国外回来了,就打电话联系,希望能够当面洽谈出版事宜。
只是,他们没想到京城这边的出版社根本没有动静。
一个是《活着》这部小说题材太敏感,就算是《百花》杂志发表了,张亿某拍摄成了电影,也不能保证出版小说就没有风险。
京城方面的出版社一向是谨慎行事,因为他们就在京城,上面要查他们很容易。
还有一点和林子轩有关,上次有几家出版社想出版《顽主》,林子轩提出了要拿版税,这在华国还没有先例,没有出版社愿意开这个口子,这牵扯到出版社的利益。
出版社出版小说都是付给作者稿酬,稿酬按照小说的字数计算。
不出名的作者稿酬低,出名的作者稿酬相对高一些,也高的有限。
以《活着》这部小说为例,只有十几万字,不算是长篇,按照林子轩在文坛的名气,最多给他一两千块钱,其他赚的钱都归出版社所有。
那么这时候的作家靠什么为生呢?
华国文坛有两大组织,一个是作协,一个是文联,作家只要加入这两个组织,参与其中的工作,就能拿工资养家糊口。
作家同样有工作单位,比如各地的文化局或者报纸和杂志社等等。
他们平时还能拿稿费,碰到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还能拿改编费,所以说,只要小有名气的作家在生活上都不成问题,甚至比普通人要好得多。
只有那些不出名的文学青年才会较为落魄,不过这些人都是兼职。
林子轩要拿版税无疑是从出版社身上割肉,尤其是这种可能畅销的小说。
这就是京城方面的出版社不愿意和林子轩接触的原因,一旦有了先例,其他作家仿效起来,都要拿版税,那出版社今后的工作就不好做了。
“你们可能不清楚,出版我的小说,我要拿版税。”电话里,林子轩善意的提醒道。
他觉得鄂省的出版社可能不太了解这件事,他要先提出来,免得人家大老远的白跑一趟。
果然,电话那边沉默下来,似乎在商量着什么。
“这个可以谈,咱们见面再说好吧?”不一会,电话那边回应道。
“行,我这礼拜都有时间,下礼拜要去杭城参加金莺节,你来之前告诉我一声,或者直接来电视艺术中心都成。”林子轩答应道。
小说出版是好事,要是能拿版税就更好了,作家不拿版税其实和廉价劳动力没什么区别。
长河文艺出版社那边进行磋商,在华国的出版行业,版税是个敏感的话题。
港台地区和国外的出版行业,作家拿版税再正常不过,这是作家的权益,也只有华国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这种独特的出版模式。
要不要打破这种局面,会不会遭到其他出版社的围攻,如何应对接下来的新形势,这是长河文艺的社长需要考虑的问题。
现在搞活了市场经济,大家都向钱看了,作家也有自己的生活需求,安贫乐道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即便没有林子轩,以后也会有其他作家提出版税的要求。
他们对林子轩的小说做过市场调查。
《顽主》那本小说篇幅短,地域性强,在北方可能畅销,到南方就不行了。
《活着》虽然题材敏感,却是一本震撼人心的作品,配合着张艺谋的电影,在全国畅销没有问题,还有可能创造一个销售奇迹。
既然京城的出版社因为种种顾虑没有出手,那他们长河文艺就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两天后,林子轩在京城电视艺术中心见到了长河文艺出版社的一位副总编,叫做黎虹波,是个面相斯文的中年人。
双方交流的很愉快,只要在版税上没有争执,一切就好谈了,他们很快签订了出版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