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瑶闻之,如鲠在喉。
隔着硬挺的军装,她弯腰,带着一点怜惜的神情,来回抚摸他颤抖的后背。
烟花轰隆隆得响着,极其壮烈,似要把眼前的整个世界都炸得稀巴烂。
于锦铭听着,感觉自己也要被这剧烈的轰鸣声炸成碎片。
他吸气,吸到肺部有肿胀的滋味,再将这口气长长地叹出来,说:“瑶瑶,我爱你,我大概这辈子都会爱你。可是——我不能再害你了,我已经害过你一次了。”
苏青瑶从没料到他会说这样的话。
她抚摸着他背脊的手刹那间僵直了,停在原地,上不去下不来。
一朵朵怒放的花火涂抹在她苍白的面庞,过于复杂的色彩,如同一只只斑斓的蝴蝶,张开翅膀,停歇在她的嘴巴、鼻子和眼睛。眼眶里闪动着的泪光,比面庞更为晶莹,碎光在那一点起舞,似是许多只小粉蝶,围聚在这一处,贪婪地吸食者露珠。
渐渐地,她颤抖,连带这些脸上的蝴蝶也止不住地晃动,频频扇动着翅膀,翩然欲飞。忽得,声音消失了,漫天的烟花悉数凋零,蝴蝶纷纷飞去,万籁俱寂的冬夜里,她僵直的手臂滑落,垂到身前,双眸止不住得滚下泪来。
“别哭,瑶瑶,你不要哭。”于锦铭在黑暗中捧住她的脸,用手拭泪。“参军报国是我的梦想,现在国难当头,我不可能躲到大后方,当一个逃兵。但我也不能像从前那样幼稚,只顾自己,不考虑你的未来。这是最好的选择。对你,对我,都是最好的决定。”
“你不要再说了,锦铭,你不要再说……”
“让我说完,瑶瑶,这次我活着回来了,不代表我下一次还能活着对你说这些话。”于锦铭握住她的手。“我想让你知道,我爱你,我会爱你到死。这是我自愿的,不需要任何回报。自从我们在教堂分开,我就没想过这辈子能再见到你,所以现在能看着你,说这些话,对我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苏青瑶听了,两手挣脱出他的手心,继而上身前倾着,胳膊摇摇摆摆,反握住他的小臂,攥得很紧。
掌心湿湿的,分不清上头是汗还是泪。
又听楼板下传来响动,底下人放完了烟花,回了房间,入席吃饭。兴许是于锦铭上楼前,同高以民打过招呼,并没有人来敲门。短暂的说话声后,是收音机里模糊的乐曲声,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一连串西洋乐器所弹奏出的抒情曲,恰如柔滑的海波,冲散了苏青瑶的五脏六腑。
“对不起,锦铭,我没办法像你爱我那样爱你。”她开口,吐气湿润了他的睫毛。“我太自私了。”
听了这话,于锦铭垂眸,沉默了一会儿,笑了。
“没关系,瑶瑶不需要像任何人,”他轻声说。“你只要做你想做的事,就可以了。”
“那你呢……锦铭,那你呢?”
“其实我也不希望要你留下。”于锦铭道。“这是真心话,我不会骗你。”
因他这一句话,苏青瑶绷紧的指尖骤然松弛。她放开他的手臂,深深弯下腰,似被大雪压下的墨竹,发出阵阵低微的啜泣。于锦铭仰起脸,默默将她黏在面颊的湿发捋到耳后。
良久的沉默后,她唤他:“锦铭。”
“嗯?”
“能遇见你,真是太好了。”
于锦铭伏在床畔,头枕在曲起手臂,笑微微地同她说:“我也是这样想的。”
那一晚,他们没有下楼吃年菜,只这样对坐着,有时说话,有时不说话,不知不觉,玻璃窗外显出一抹浓郁的鱼肚白,预示着新年的到来。苏青瑶送他下楼,到门口,她又多送了一段。两人并肩走在小道,清晨的光尤为朦胧,照到上头,就像踩着堆叠的轻纱,时时疑心不是真的踩到了地。
回到宿舍,于锦铭洗漱完,躺在床上,做了个很漫长的梦。梦里人声嘈杂,嗓音尖尖的,是在说上海话。他低头,瞧见身前是一张四方的矮桌,自己正坐在桌前。矮桌上摆着几碗肉菜,一碟下酒的炸豌豆,一壶黯黯的黄酒,两个巴掌大的陶杯。于锦铭抬起头,环顾四周,灯光昏黄,一切都是那么模糊,唯有矮桌对面的人,看得十分清楚。
他穿着因浣洗而微微发白的长衫,戴着圆框眼镜,脖子前倾,正擦拭手中的竹筷。
“常君……”于锦铭放低了声音,胆怯地唤。
贺常君扶一扶眼镜,狐疑地看向他。“怎么了?”
于锦铭启唇,开口的那一瞬间,他的牙齿打颤了,砸碎了话语,声音七零八落,碎了满地。
他问:“我是大英雄,对不对?”
“嗯,”贺常君笑着点头,“当然。”
第一百五十三章 红尘飞雪(二)
大年初一,照惯例,开门要放炮仗。
天还未亮,徐志怀便听门缝传来一阵孩童的嬉闹声。三四双皮鞋踩着地板,砰砰响。他蹙眉,撇下盖在额头的湿毛巾,翻了个身。又听一声快活的“走!”,脚步声逐渐远去,紧跟着,公寓楼下响起一连串鞭炮声,噼啪作响。徐志怀强撑着病体,坐起,披一件钴蓝色睡袍,下床,拿热水瓶,给自己倒了一杯凉开水,继而找出一个不锈钢小盒,从棕瓶的阿司匹林药片,吃到铝盖的抨抗。
服完药,他坐到窗边的扶手椅,给自己量体温。孩子们的笑声推着硝烟涌上四楼,徐志怀看了眼玻璃窗,见窗外烟雾缭绕,不禁庆幸自己现在什么都闻不到,反倒少了一件烦心事。一面想,一面去书桌,从抽屉里取出一份花旗银行的贷款合同,戴上眼镜,坐回扶手椅,仔细翻看起来。
抵达汉口后,徐志怀第一要紧的事,是去港口的政府办事处,查询自己去年十月从上海发往汉口的那两艘渡轮。办事处的人查询了货轮号,却说,这两艘船,一艘还未抵达汉口,一艘遭遇日军轰炸,确认沉船。
徐志怀听闻,失神许久……这两艘渡轮上不仅有贵重机械,还有愿意跟从工厂迁往武汉的数十名熟练工……
好在小阿七帮忙寄出的财物走的陆运,平安抵达。徐志怀签收后,从个人账户上支了一大笔钱,再根据员工合同上的地址,给每位遇难员工的家属寄去一笔抚恤金。然后就是不停地给保险公司打电话。出发前,徐志怀买了美亚保险公司的财产险,一家业务横跨太平洋的美国企业。但可能是像他这样因日军轰炸遭受损失的中国企业家太多,电话那头始终拖拖拉拉,不肯理赔。至于先前给过保证的国民政府,坦然表示国库里的钱都变成了子弹,用在了战场上,对他的损失只能深表遗憾。
没办法,徐志怀只好向汇丰银行贷款,打算先筹集资金,再走走关系,看能否绕开日本人停在太平洋上的军舰,向美国订购新的器械。
大抵是劳累过度,还未来得及走完贷款手续,徐志怀就病倒了。
合同读到第三页,忽得,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里,多出一两声绵长的呜咽。这座租界内的联排公寓毗邻长江,临近九点,码头到了最热闹的时候。远远的汽笛声与近处的鞭炮声相呼应,徐志怀坐在窗边,头疼欲裂。他瞧一眼挂钟,取下温度计,一看,快到四十摄氏度,仍在发烧。
徐志怀放下合同,闭眼,靠着椅背打盹。
不知过去多久,鞭炮燃尽,留下满地碎纸屑,红红的,似是谁不幸遭遇了枪击,留下一滩还在冒着热气的鲜血。
世间重归安宁,暖炉毕毕剥剥地烧着,烤得人意志醺醺然。徐志怀侧身,背对窗户,神思逐渐模糊。恍惚间,他听到门缝里传出一声刻意的压低了的女人的声音,再抬头看,眼前是一扇紧闭的黑褐色木门,上半截镶嵌着透亮的西洋玻璃。黄昏时分,太阳已没入西山,踮起脚朝屋内望,依旧是黑影重重,不见人影。
徐志怀隐约知晓是进到了梦中,可又不愿承认,便放任自己沉沦。他看看手脚,都小了一大截,再摸摸头,短发还未覆到额前,刺猬似的悬在半空,约有两指长,身上是一件浅灰的夏布长衫,倒映出门外香樟树浓密的枝叶,正随着一阵热风,左右摇摆。
“少奶奶,你决不能答应!那几亩田本来就是少爷的,少爷走了,也得归小少爷,哪有被他们分了的道理!七叔公摆明了是在欺负你!”是吴妈的声音,他记得。
“算了,你少说两句。”屋内传来另一个低柔的声音,是他的母亲。“现在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我一个寡居的妇道人家,还能与他们斗?”
“不是我说,少奶奶呀!您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小少爷考虑。”吴妈嗓门大了些。“他们那些狼心狗肺的东西,要不是您拦着我,我早就拆了他们的房门,闹他个鸡犬不宁!”
“小点声,小点声……”
正说着,妇人似是察觉到伫立在门外的徐志怀,望向门关,顿住了话音。
徐志怀见状,敲两下门,进屋。他穿过鹅黄的门帘,瞧见雕花的拔步床上,坐着一位身着藏蓝色杭绸大袄的妇人,正微笑着望着自己。这便是他的母亲。妇人身旁,站着一位高且胖的女人,是年轻时的吴妈。徐母清一清嗓子,冲吴妈递了个眼神。吴妈会意,朝徐志怀稍稍福身,快步离开。
待门合拢,传来一声细微的咯吱声,徐母方才转回头,问儿子:“小顽,今日放课怎么这样早?
“夫子说什么武汉起义,革命党人光复杭州,又说接下来几天宁波可能会很乱,就叫我们早点回家,过几天再去学堂。”
“哦、哦,这样啊,”她点着头说,“夫子可有留功课?”
“有,”徐志怀老实地答。“我等下就去书房。”
妇人笑了,招一招手,示意他到床边来。
徐志怀垂着头,走到母亲身边,伏到冰冷的黄梨花木的床上。昏暗的旧平房,西斜的日光穿过如意纹的窗框,涂抹在他的额头,鼻梁仿佛停着一只蜻蜓,半透明的翅膀挡住眼眸,叫所见的一切都变得模糊。
“娘……”他开口。“叔公是不是要和你分家?那我们以后还住在这里吗?”
女人愣了一下,安慰道:“当然住在这里。这是你的家,怎么会不让你住?”
“刚才吴妈妈说什么田地——”
“哎呀,这是大人的事,你还太小了,有很多东西你不明白。”
“反正说来说去,都是因为钱。”徐志怀声音低低的。“等我长大了,要赚很多钱,多到这里没有人敢瞧不起我。”
女人听闻,轻笑出声。
她温暖的手指梳理着儿子刺猬似的短发,柔声道:“小顽,你要认真读书,仔细完成夫子的功课。阿娘不求你赚多少钱、当多大官。但男子汉大丈夫,要胸怀大志,将来努力成就一番大事业……”
忽然,有人敲门。
徐志怀睁眼,皱着眉头问:“谁?”一张嘴,嗓子哑了,险些发不出声。
“是我,张文景。”对方说。
徐志怀艰难起身,开了门。
张文景进屋,站在门关,边脱羊绒大衣边问:“吵醒你了?”
“没,”徐志怀道。“就打了个盹。”
“你这两天感觉怎么样,好点没?”说着,张文景拎着大衣,朝里走。
公寓不大,原先的客厅被徐志怀暂时用作了书房,放着一张紧挨着粉墙的书桌,桌上凌乱地摆着许多泛黄的信纸。桌前有一把靠椅,张文景随手将大衣随手搭在上头,继而右臂撑在椅子靠背,两脚一前一后地站立,像一道斜杠。
“没事,”徐志怀跟在他身后,淡淡道。“小病而已。”
张文景不信他的鬼话,一口气不断地问:“还发热吗?几度了?吃药没?要不要再去一趟医院?”
“我说了——没事。”
“行,随你。”张文景耸肩,不再强求。
他靠着椅子,眼神随意一溜,就跑到了书桌上。
“好家伙,你哪来那么多信?”张文景伸出食指,对准满桌发黄的信纸。
“别动!”徐志怀喝止。
他飞快地走过去,将信笺归拢到一处,叠放进抽屉。
张文景长长地“咦”了声,好奇地问:“谁给你写的,上海总商会?还是杜先生?不会吧,杜先生不是逃到香港避难去了,难不成要把你请去香港?”
“不是,你别瞎猜。”徐志怀避而不答,侧过脸咳嗽两声。“行了,有事说事,你找我做什么。”
“哦,也没什么要紧事。”张文景说。“就是我昨天跟从之通了电报,说了你的情况。从之让我问问你,要不要去重庆,到他那边住,彼此好有个照应。现在你的轮船被炸了,公司破产了,贷款没批下来,与其留在汉口无所事事,不如先去重庆。反正过不了多久,我也要搬去重庆。”
“你什么意思,日军要打汉口了?”徐志怀蹙眉,反问。“别告诉我,汉口也守不住。”
“有点困难吧。”
徐志怀忍不住冷嘲:“补贴出不起,仗也打不赢,我们交的税款都被你们用到了哪里?”
张文景两手一举,作投降状。“我是交通局的,您这问题,得反馈给别的部门。”
徐志怀低沉地冷笑,道:“我考虑一下。”
“就先这样。你要是想好了,打电话给我,我叫秘书给你买去重庆的船票。”张文景拎起大衣。“下午还有事,先走了。”说罢,一阵风似的离开。
送走张文景,徐志怀坐到书桌前,骨头散架般靠着木椅,后脑隐隐作痛。他伸手,摸到抽屉,食指与中指夹住其中的一封信,拿出来。写信人用的是深蓝色的钢笔水,因时间久远,墨已淡去,留下淡淡的痕迹,仿佛一个哀怨的幽灵,在信纸上徘徊,低叙着“大错已经铸成,无可挽回,他理应恨我”之类的话。徐志怀一字一句地读,越读头越疼,便放下,闭上眼,手心撑着滚热的额头,失神许久。
少顷,他翻开电话簿,起身去打电话,
电话接通,徐志怀开口:“喂,王先生吗?是我,徐霜月。打电话是想问问,上次托您找的人,有消息没?”
对方说了什么。
徐志怀沉默。
短暂的无言后,他道:“我知道可能性不大,但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辛苦您再看看……汉口火车站,码头,汽车站……”